我不是潘金莲

喜剧片大陆2016

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张嘉益,于和伟,张译,李宗翰,赵立新,田小洁,范伟,高明,刘桦,黄建新,李晨

导演:冯小刚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2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3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4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5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6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3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4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5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6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7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8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9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4 05:05

详细剧情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 饰),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李雪莲要纠正的这句话是她前夫说的。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李雪莲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不是潘金莲。

 长篇影评

 1 ) 我不是潘金莲,我是什么呢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今天微博上王思聪和冯小刚吵架,我稍微关注了下,王大少爷批评冯小刚拍得不好。今天看了,我觉得自己可以参与下这个话题。

我是在河西幸福蓝海影院看的。大概是因为万达排片少,人都只好来这儿了,今天又是周五晚上,上座率还行。

电影流畅,故事紧凑,有很多笑点,是真的笑点,前后左右都笑得很大声。电影后半段,当范伟演的老农民,劝范冰冰不要在他的果园里上吊,去前面他的对头老曹的果园吊的时候:“人啊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我真是眼泪都笑出来了!

这部电影应该算是“做了一些文艺尝试的商业片”。

文艺尝试在哪呢,主要是在把银幕刻意缩小,开头,以及大部分画幅都是圆形,接着还有方形,最后变成稍微夸张的宽银幕。缩小银幕这个尝试,并不让人太难以接受:缩小意味着焦点突出,意味着让人注意力集中。当一个一个人物进入到圆形小屏幕,并把脸和动作对着观众展示的时候,戏剧感非常强烈。而且有一种你在偷窥这个人的生活的奇妙的体验。

开头的小镇生活,是圆形画幅。后来到北京,首都壮阔,换成方形画幅。到了最后,丢官多年的史县长,和跑来北京开小店的李雪莲,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时候是宽银幕,光线很好,颇有点“人生升华”之感。

电影里面有大量中国人民心领神会的笑点,法院里的人事斗争,县长对市长的俯首帖耳,人代会时候的各种细节,县里对上访的李雪莲用心理攻势,用美男攻势,围追堵截,等等。电影院里的笑声,大部分也是因为这些元素。这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荒诞剧。一个21世纪的《官场现形记》。

最后市长做了一番轻飘飘的反省,并且带领全市公务员自我反省,这些情节略有些弱,但是出于一些“你懂得”的原因,这种妥协我们是可以容忍的。(据说这部电影曾经被审查得差点出不来)

李雪莲是很有趣的人物。大概是金牛座的,特别认死理。开头她和丈夫为了县城的房子假离婚,结果丈夫转头就跟另一个女人结婚了。她说这次离婚是”假的“,告到县法院里。当然她败诉了,她觉得法院不对,找县长,县长不肯管,从后门跑了,她又去找市长,在门口举着纸牌子喊冤。市长还是不管,她就心一横,上北京去了,撞了大运,拦下首长的小车。首长在人代会上发了飚。于是市长、县长和法院院长都丢了官。但是离婚这件事,还有前夫污蔑她是潘金莲这件事,还是没解决,让她心里堵得慌啊,所以她就养成了十几年来,每逢开人代会都上北京去上访的习惯。

这个死脑筋低智商的女人,简直就是一个堂吉诃德。她居然要用自己一个人来对抗整个国家机器,一个男权的社会。

男权社会的压力在电影中随处可见:
前夫骂她是潘金莲,是因为她嫁给他的时候,不是处女了。
前夫,赵大头,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省长,首长……都是男性。李雪莲一个人和他们对着干。
在这个男权政治体系里,两任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秘书、市长,所有谙习官场规则的人,都一致认为李雪莲是个麻烦。开头他们躲着她,后来她上访成功,掀掉了第一任法院院长、县长和市长,大家就怕她,拦着她上访。总之,做法是拖、躲和拦。

一直到最后,丢了官的史县长回老家继承了木器厂,到北京跑业务,在车站买碗牛骨汤喝,发现店老板娘是李雪莲,两个人坐下聊了聊,他第一次问,你为什么呀?

李雪莲说,离婚的时候我怀了孩子,我们俩假离婚是想要两个小孩。后来他转头跟别的女人结婚,我受了气,孩子流掉了……

居然没有人去问清楚为什么,要是从开头不是脱、拖和拦,而是理解和疏导,大概她后来就不会把上访当成人生支柱了吧?

电影后来画外音说,所有人都把她的十年上访当笑话,甚至当着她也讲,后来她自己也把这个当笑话了

这就是冯小刚接地气的地方。这种荒谬的坚持应该被怎么看待呢?中国式的处理,就是大家都当笑话讲了,当事人也当个笑话讲。然后就完了。

这当然是悲凉的。笑完之后还觉得有余味。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个挺不错的电影。

 2 ) 男权社会对“完美受害者”的想象

当时看《我不是潘金莲》就觉得拍得很假。这两天的新闻一出来,那么大、牵涉那么广的案子居然罪名全在一个女演员身上,然后李晨一声不吭,但是如果你去李晨微博下面看评论,人民群众没有骂李晨怂包,全在骂范冰冰是鸡呢。我突然想明白这部电影假在哪里了:

周围人合谋起来污蔑主人公的是“潘金莲”,但她其实内心单纯,生活清白,奋斗一生上访为了讨个说法,洗清污名。——这是什么鬼故事?这样一个命题,拍成了隔靴搔痒式的直男视角。范冰冰演这个片子,可能是觉得对主人公的遭遇有所共鸣。可是一个女人出于什么原因,要用一生自证清白?不“清白”又怎么了?什么是“清白”?谁有权力来裁定你的“清白”,是人民群众?是法院?是政府?是你的丈夫?而且比潘金莲更傻逼的不是武大郎武松和西门庆吗?为什么他们没有哭着喊着“我不是武大郎” “我不是西门庆”?

《我不是潘金莲》和《秋菊打官司》完全不同。李雪莲追求的公道(一个权威来认定她不是荡妇)是没有价值的。而冯小刚完全回避了这其中的荒诞,反而拍成了一部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反腐倡廉的正剧。李雪莲的耻辱与李雪莲个人生活作风根本无关,就好像范冰冰受到的荡妇羞辱和范冰冰本人也无关。她们的公平不可能通过自证清白来得到。在一个全民荡妇羞辱的社会,你用“我不是荡妇”的叙事来对抗这种羞辱,等于默认了对方的前提,是永远都走不出这个泥潭的。

《我不是潘金莲》对李雪莲的塑造,就是社会对“完美受害者”的幻想:单纯、清白、美貌、打扮朴素、内向、温柔、依赖、无助、哀怨。都说范冰冰在那片里演技不行,可那人物根本不适合她!天天被全国网民荡妇羞辱,编的再难听的丑闻都有,你看她什么时候回应过?什么时候表现出李雪莲式的痛苦委屈铁了心要个说法到处找男人给她报仇?她这样要强的人,就是把日子过到你眼红,剩下的去你妈。她演李雪莲,得憋回去多大的劲。

也许是考虑到审查,也许是考虑到大众道德观,也许是创作者层次就那样吧,《我不是潘金莲》没有给予李雪莲公正的对待。范冰冰也就这样演了,拿了些奖,李雪莲也没有帮助她得到更公正的对待。

 3 ) 这片最不正常的地方是它涉及官民打交道环节都太正常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正如冯裤子试图扯万达裤子的那封告状信,冯小刚总会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公众形象出现:

一个是拍电影的冯小刚,一个是放炮的老炮儿。

一个是拍了深刻大电影的冯小刚,一个是贺岁片(档)之王的冯小刚。

冯小刚对此也困惑不已,他经常炮轰起观众,为什么不买单他的好电影。然后使尽躺尸的力气,拍出《私人定制》这样奇烂无比的渣片,却大赚票房。

具体于《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依然没有平衡好这种精神分裂,甚至可以说,他有点近乎精神错乱,譬如用潘金莲的口吻去写一个信,譬如你真搞不清,他是用黑色的揶揄嘲讽站在了刁民这一边,还是发出善解人心老干部感慨站在了官僚体制那边。

曾几何时,他炮轰总局。如今,他感谢总局。

他痛骂过影评人,这次呢,影评人前期口碑极佳。他说,感谢业内认可。

你不会看错。这种看时势造话题的人,随时随地都会在电影里暴露他的内心。

在电影里,范冰冰不满丈夫说他是潘金莲,这只是一个插曲,最后她觉得呢,自己真成了潘金莲。但其实,整部电影跟李雪莲和潘金莲没半毛钱关系,电影讲的是 28 个男人的故事。

好几个人跟我说,他们不喜欢范冰冰这个角色。原因并不奇怪,冯小刚并没有打算让人喜欢,更没有想打动谁。这个人物,不同于独立纪录片里的苦难上言方户(从赵亮的同名纪录片到马莉的《京生》),也不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秋菊。她一直说着奇怪的,自创的大舌头方言,说一件连她自己也说不灵清的破事——就像电影里故意打趣的七弯八拐。

表面上,她一个无知乡下妇女惊动了精神高度紧张的党中央。但明白人都知道,搞得鸡飞狗跳的,不过是首长的一句话。

《我不是潘金莲》因为把电影摄影机架在了首长脑袋后面,拍了陶瓷水杯,拍了老干部开会,大受好评。

首长大手一挥,下面的就不要拍了。然后呢,摄影师跑得很快。大家也看得很嗨。

有人甚至说,之前六十年,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尺度。

当时我就震惊了。

说实话,我随便看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模仿秀,或者百看不厌的香港记者跑得快,乐趣都要超过这个电影。然而,包括众多影评人在内,把这部电影的上映,有龙标加持,出现“喝茶”之类的字眼,当做了整个审查体系,似乎在打自己的屁股——不知道疼。

你们看,中国已经进步到了允许《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电影上映了。几代人的电影梦想,松绑有望啊。

这种说法,就好像龙标主题曲是为《我不是潘金莲》所打磨镶造的。

《我不是潘金莲》绝对不是什么太岁头上动土,它就是一个面目温和慈祥的普法电影。刁民可怜可笑,官大人不好当。

但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认得出车牌还截得下人的访民,也没有这样苦口婆心近乎演婆媳剧的公务员。影评人所期望的现实意义,恰是这部电影最缺乏的。这部电影最不正常的地方,就是它涉及的每个官民打交道环节显得太正常了。

有人说,正是这种最后两难的僵局,才是这部电影最高明的地方。这是一本活泼的小人书连环画,没有必要那么认真,搞对号入座。

那问题来了,拍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呢?冯小刚的勇气,就是告诉大家一个 CCTV 的结语?

被热议的圆形与方形构图,被一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盖了过去。但除了出隧道比较自然的圆方切换,给冯小刚作品的电影感带来一次惊人跨越,我并没有看出来,它们的真实必要性是什么。

婺源的风光,画面的漂亮,它们到底给这部电影的主题带来了什么增益。青山绿水出刁民,还是一个由古自今无法解决的官民纠纷,还是说,冯小刚又制造了一个热门旅游景点。

围绕这部电影的许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这部电影最根源的致命问题。

李雪莲同志,你本来就没有问题啊

我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打三星。在猫眼上打 5 分。看起来,我确实没有那么讨厌这部电影。

冯小刚确实在努力思考,虽然也没思考出什么。

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之前的冯小刚电影太糟了。很难超过 3 分。

尽管冯小刚在公众平台总是表现得面目可憎,但我想说,他这种纠结矛盾,也普遍存在于不少电影人和影评人身上。一方面,厌恶审查,一方面又渴望审查这条粗绳子能松一点,吐上几口气。一方面,不喜欢冯小刚的电影,一方面又特别希望话语权导演能挑动杠杆那边的有关部门。

这都是白日梦。

虽然,做白日梦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正如,你指望看到范冰冰在这部电影里,真会有国际影后级的脱胎换骨表现。她确实有变化,力气大了一些。以前可以砸酒瓶,现在能丢暖壶。

那场被好评的,没有情色诱惑也不见床的床戏,在我看来却有两个败笔。

一个是把强奸美化成了“从来没有这么舒服过”,直接把这个人物带沟里去了(虽然这是个局)。

一个是范冰冰露个背,都居然用人家小姑娘的裸替。确实脱胎换骨了。

反正上次我在一部电影里看到有好几个裸替,直接给了那部电影一颗星。对比下姜文老湿真材实料的“还没好透”,别说六十年大尺度,我觉得跟六年前比,都还不如。

在很多观众,这是一个无关键要的细节,范冰冰毕竟是穿龙袍的巨星。但我想说,她在这部电影里可以是李雪莲可以是潘金莲唯独不能是范冰冰。

搞成这样,又是磨刀又是嘴上不认的,像个农村妇女嘛。

一个细节,就能暴露整个电影的意图。

冯小刚并不是真想拍一部大快人心的电影(是啊,那样肯定被禁),他想拍的,还是那套收揽民心的电影。

以往嬉皮笑脸,如今苦口婆心。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4 ) 李安与冯小刚:“主旋律”的叛徒和卧底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后都被很多人给予了简单粗暴的标签式评价:主旋律电影。这个标签和两部电影本身之间的阴错阳差,倒是可堪玩味一番。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李安用一个主旋律的故事,在讲述中不动声色地对主旋律进行了反叛和瓦解;而冯小刚恰恰相反,本来声称要做一部批判主旋律的作品,由于种种压力以及他的妥协,绕了一圈最后蜕变成一个形同跪舔、与主旋律毫无二致的电影。

《比利林恩》表面上讲的是一个优秀战士不听劝告执意返回战场面对危险,可是这个选择的背后动机并不是爱国和牺牲,而是无可奈何的结果。比利并不是一名惯常意义上的骁勇战士,从头至尾,他的脸上都满是忧郁之色,情绪总仿佛一击即碎,而外界对这群战士的种种反应,都加剧了他的忧郁,于是只能走,不能留。所以,这完全不是一部为爱国热情打鸡血的电影,不然它就不会表现士兵进入伊拉克平民家庭后,当地人眼中的惊惶恐惧。

应该指出的是,在美国,爱国牺牲的“主旋律”并不意味着一定“政治正确”,尤其是在文艺界,两者反倒常常是相冲突相对立的。好莱坞明星们早已习惯了批评政府和总统,过往无数的战争片都是以“反战”为主题。可是,《比利林恩》也并不反战呀。

这就是李安最牛逼的地方,他既没有肯定战争,也没有反对战争。从头至尾,比利林恩都没有对战争的性质明确表态,这也是李安的态度。他要的不是下判断,不是站队,而是给予战场上的人(不只是抽象的士兵)足够的理解。

这部片子在美国为什么评价那么低,我猜,是因为同时得罪了两大阵营,爱国的那一方觉得不够爱国,反战的那一方又嫌弃没有反战。不站队的结果,就是被两边都踢出局。

可李安从来都是这样的呀,他永远都不急着下简单的判断,而是把一件事情里面所有复杂的关系,一个人所面对的全部的处境,他所产生的那些细微情绪,都摊开来,让你自己体会。为此,他不惜担起危险,冒犯那些头脑简单的观众。王佳芝为了感情放走汉奸,就是背叛国家和组织!少年派为了生存制造杀戮,就是背叛信仰!再到比利林恩,他姐姐骂他,为了面子不分是非黑白!可是看完电影的观众,只要细细理解,就不会这么简单地批判他。

李安似乎总喜欢玩味“故事”的意义,刻意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色戒》里的王佳芝最开始身处学生剧团,扮成麦太太暗杀特务这样肃杀的行动,也有点像是学生们一时爱国激情上头演出的一场戏,没想到她最后彻底入了戏。《少年派》的结尾,成年派用第二个故事版本彻底推翻了前一次讲述,让人猛然从一个信望爱的天国落进惨烈的现实。到这部《比利林恩》,李安又重点表现了士兵们对以自己为主角的电影的雀跃与幻灭,然后让比利说出了一句关键台词:这不是故事,而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一而再地使用这类手法,李安大概是想告诉我们:故事不能取代生活,我讲的故事本身不是重点,我只是想让你们对现实中的人多一些理解。进入故事,然后跳出故事,故事与现实之间是联通的。《比利林恩》所采用的新技术,也无非是想让这种界限更模糊,让观众进与出都更加自然。

相比较而言,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里,却处处提醒观众:我讲的只是故事,不是生活,两者之间是隔绝的,观众进不去,角色出不来。

开头用旁白讲潘金莲,已经是说书的意思了。圆形和方形画幅,也成功把观众和片中人物隔绝开,造成旁观的效果。还有片中的语言,竟然是带江西口音的普通话——既不是标准的普通话,也不是纯正的方言,这种语言设置只会让角色显得无比突兀,和现实生活完全撕裂,好像这些角色都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或者公开作报告,这种讲述口气,还能剩下几分真实呢?

至于情节,就更加远离现实了。李雪莲的那些诉求,不管是为假离婚翻案,还是洗清潘金莲的污名,都毫无法理依据。为这么屁大点事,竟然就能层层上告直到惊动党中央,各级官员竟然还为此而殚精竭虑伤透脑筋,认真践行“群众无小事”的中央精神……你当那些被关押被劳教的上访案例都是瞎编的吗!你当观众全都是只看新闻联播的不明真相群众吗!

我们当然都明白你国对电影内容的严厉管制,作为一部公映片而非地下作品,对于国内官场的黑暗与人治的残酷,十分里面能够表达出一分就不错了。这一分是什么呢?就仅仅是推卸责任互踢皮球罢了。我的妈,这种级别的所谓“讽刺”“揭露”,真是连春晚小品的水平都不如,赵本山的《牛大叔提干》和《送礼》至少还明确表现了贿赂走后门现象,虽然最后总要加一个光明的尾巴,前面的细节至少都是生动可信的。可《我不是潘金莲》里的细节,恐怕80%都经不起推敲,为了通过一个所谓的敏感题材,生生把整个故事都扭曲变形了;为了轻微地讽刺一句,硬要重重地跪舔十句!

别跟我说这种题材能上映就是胜利,就这种歪曲现实误导观众的效果,还不如干脆不上映拉倒呢。也别跟我说这部片本来就是走荒诞路线所以脱离现实也是自然的,可是你看看那些台词和表演的风格,明明全都是奔着沉稳扎实的现实主义路子去的,哪里荒诞了?能不能别这么分裂?

笑着、疯着说不着边际的话,这可能是讲笑话,可能是讽刺;严肃、煞有介事地说不着边际的话,这分明就是撒谎。

看完《比利林恩》,我们得以理解比利这个男孩,进而反思自己对于战争的态度,哦,原来这件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那么复杂啊,不是我们喊句口号站个队就能概括的。可是看完《我不是潘金莲》呢,我们还是完全理解不了李雪莲这个女人,她闹了这么十几年究竟是为了啥?结尾那个从天而降的关于孩子的“包袱”,作为解释真是太无力了。至于中国官场,我看到的并不是“现形记”,而是层层包裹后的愈发暧昧不明。

最后我想说,虽然无法从电影里认识中国,借由这部电影在戏外所引发的种种事件,比如从小说到电影的层层审查修改,比如冯小刚与王健林王思聪之间的骂战,倒是比电影内容更能触及现实——官与民,资本与话语权,都涉及到了。这,才是中国当下真正的主旋律。

而无数人用“主旋律”这么一个美国根本不存在的词去评价一部美国电影,所反映的也与美国本身没半毛钱关系。在美国,爱国不一定是主旋律,反战也不一定是主旋律,没有哪一方能绝对压倒哪一方。美国选出一个总统,都能出来无数游行抗议,这,才是人家的“主旋律”。

 5 ) 逻辑战争

先说几个故事,老民警告诉我的。 第一件严重。发生在十几年前。初次上访的刘老太开了新手光环,刚下公交居然遇到某首长出行。她访感出众,在警察来得及反应前冲过机非隔离带,跪在路中间。司机一打方向,撞上绿化带,把首长的腰闪了。公安系统从局长到民警撤个遍,地方从省到县乌纱帽滚一地。事后全国马路加装人行道护栏。 第二件荒诞。快十年了还没结束。职业访民陈某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天八点出现在14路公交车力学胡同站。那有个警察的过滤岗。他不哭不闹,就是陪执勤民警聊天。他认识府右街派出所近十年所有民警,口头禅是:“我是看着你们局长从学员升到警监的。”每年两会访情严峻时还帮助民警维持秩序。就这位模范访民,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上访,他的回答是:“嗨,几十年前的事,早忘了。”如果你再问他为什么还来,他的回答是:“习惯了。” 第三件香艳。大西门常年晃一位半老徐娘,自称某首长的初恋。我在一个黄昏见过她,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日本人围绕这种眼睛建立了一整套色情宗教。余晖温情脉脉,掩饰她缺乏保养的早衰皮肤。长长的影子拖在地上,就像年轻时那么瘦。今年第一场秋雨后,这个女人试图裸奔进大西门,被带走了。 本来还有第四件故事,关于访民冒充人大代表的,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我就不具体写了。 总结一下。第三件事告诉我们皮相易变,美和丑太容易相互转化,比半衰期只有1.2毫秒的鐽元素还不稳定。美人胚子生在寒门也只能进化成面目姣好的访民,随便什么姑娘掌握东亚三大邪术都能做直播。电影里范冰冰被化妆师扮丑,只是对现实声嘶力竭的模仿,在屏幕之外,你我被生活扮丑。 第二件事扩展现实的边界。你们觉得电影黑色幽默?李雪莲不可理喻?并不是。可称为伟大的荒诞就在于它过于现实。类似案件每天都在发生,下面是我见过的奇葩上访理由:因为上访而上访、邻居是恐怖分子、受联合国秘书长指派接任国家主席、县长是外星人、德国首都不能在柏林、野猫杀了邻居家的鸡。把“我不是潘金莲”放在这些理由中,是不是觉得特别讲理,一点都不莫名其妙。公安实务中把李雪莲类似物统称为“神经病”,但大家心知肚明哪有那么多病人。他们只是一群囿于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和我们思维完全不同,又有点偏执和拧巴的人。 第一件事聊聊政治。电影里官话说的不要太到位。坐过机关人肯定心领神会。比如“工作方法还是太简单。”“问题的实质是……”“问题出在小的方面呢,还是大的方面呢。”“今天我只带耳朵,不带嘴。”“换个思路。”“最近我在思考老祖宗的东西,有些成语真是厉害。”等等等等。一位混的比我好太多的同学曾经开导过我(大部分同学都混的比我好太多),不要看不起官话,政治即言语。我说你丫扯淡。他恨铁不成钢的解释了一大堆,什么微言大义,什么组织的粘合剂和减震器,什么办事就是办人。我说闭嘴喝酒。我不懂政治,但我有政治体验,和观影体验完全合拍。永远不要从字面意思理解政治人物的言语。你觉得总理拍桌子是主旋律宣示?拉倒吧他只是在肃清吏治而已。恶性上访的性质是政治事件,法理是非曲直根本无所谓。同一个李雪莲,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看来是法统问题(现如今三大法统支柱只剩一个带老百姓过好日子了),在封疆大吏看来是派系斗争问题(省长觉得总理故意拌他),在基层看来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政治是一个有强大惯性的东西,撤官事件发生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屁股决定脑袋,每个官位都有自己的专属逻辑,逻辑之间肯定产生冲突,所有人都做理性选择,整体看来一定毫无理性。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神经病”云集北京。访民就生存在各层逻辑的夹缝里,是政治失序滋生的细菌。冤不冤,谁管你,能否成功上访取决于各级领导的从政水平。 最后说说电影。以及他人即地狱。 本片的结构中规中矩,激励事件是主角受领潘金莲名号开始上访,故事中点在总理拍桌,灵魂黑夜是爱情破灭,高潮出现在秦玉河之死。综合看来高潮过于草率,是为败笔,死亡不该是意外事件,而应该与李雪莲密切相关。或者通过蝴蝶效应李雪莲的某个选择害死了秦玉河,或者秦玉河压根别死跑过来跪舔李雪莲求复合。我不是原著党,可能受限于小说的故事框架不得不如此处理?总之吹毛求疵的说还能更好。 但是我给它满分,太喜欢它所有人误解所有人的调调。和李宗盛老师一样,我只见过和久的分,没见过分久的和。整个宇宙的熵值不断增高,所有组织都在慢慢解体。这种趋势体现在在身体机能上,我们称之衰老;体现在政治上,我们称之宪法危机;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大概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吧。人永远不能了解彼此,人是漂浮在误解之海上的孤岛。最悲观的预测总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祝墨菲定律笼罩一切。 哦,圆框柔美,小桥流水。方框壮丽,硬桥硬马。两者都很好,大家就别争了。

 6 ) 对不起,冯导!这次你真的要挨骂了

这是一部令人尴尬十足的电影,就像男人得了阳痿,女人得了痔疮前去医院就诊,恰巧主治医生还是高中异性同学。第一时间观影后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即让人说不出它的好处来,也让人说不出它的坏处来。但是走出影院呼吸了一口午夜北京的雾霾空气后,顿时感觉茅塞顿开,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吃鸡肋感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好在冯导在影片未上映时说过:如果影片不好,请大家随便骂。


好吧,看来今天二岩要说,对不起,冯导!这次你真的要挨骂了。


首先来讲这是一部还未上映就遭遇各种恶俗、下流、低级炒作的电影。先是影片跳档炒作,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最早电影的宣传海报早在9月初就下发到各个一线城市的公交站点。在第一时间二岩特意留意关注了一下,《我不是潘金莲》的宣传海报上没有明确写上映日期,而是写了“坐等上映”四个大字。一般来讲,绝大部分的电影在宣传上都会写上映日期,而这部影片完全是先卖个关子炒作一下。果然等海外宣传到位,拿个二流的某国际奖,再回头让媒体炒作影片原本定在9月30日又向后延期了,理由坊间最多的传闻是审查没有通过。不得不说制片方与发行方是绞尽脑汁地宣传影片,后来再加上范冰冰的去某大学参加活动被赶走的恶俗炒作又赚足了大家的眼球。作为商业片这部影片未在国内上映单看宣传上它已经成功了一半,值得那些想挣大钱的商业片学习一下。但冯导和刘编剧自我标榜影片是艺术片实在是有点勉强,作为艺术片影片又显得高逼格浮夸起来,所以严肃地讨论本片定位,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商业片。


客观来讲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可圈可点,有惊艳的地方,也有平庸的地方。假如说这不是冯导的作品,而是一位中国第六代甚至更为年轻导演的作品,那么这绝对是至高无上的精品佳作。可偏偏这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所以综合考虑评分上也就6分左右,不会也不可能再多了。就好像是你一位堂堂的博士生参加了一次高考,得了个全市第一,这并不光彩,也不值得推崇与夸赞的。


其次从主演上来看全片基本上都是重量级演员,唯独主演却是位毫无演技的花瓶,二岩不明白一向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注重严格与细节的冯导演为什么会选择范冰冰作为主演,而原著小说里描写李雪莲这个人物曾提了一句“眼睛大”符合外,别的都沾不上边。


整部影片除了范冰冰其他的衬角都发挥了不错的演员水准,而大鹏饰演的审判员王公道绝对可以点赞的,其他人更不用提了。作为山东老乡二岩绝不想着贬低范冰冰,但她真的是毫无演技可言,在影片中她站在那里,无论是二十岁还是四十岁,都是一个呆板刻薄的样子,当然了除了肤色稍点变化。同对比一下其他女演员,饰演农村妇女形象最成功的当属《秋菊打官司》里的巩俐,在片中秋菊一句话不说,站在那里就浑身是戏。同样赵微在《亲爱的》里面演技得到了爆发,在里面我们能看到赵微的眼神十分的投入,那种对孩子依依不舍的离别与爱恋,可曾是一位当过母亲感同身受的。而范冰冰在电影里有两个细节就表现得不够明确与自信。二十年后,也就是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农村四十多岁的妇女身子可是完全走了形,平时走路的姿态一定是双腿不再并拢,甚至站立也会一脚深一脚浅。而不是脸蛋弄几处褶子,服装穿成宽松旧色就是四十多岁的农村妇女了。关于这一点她可以认真学习下《金婚》里面二十集后蒋雯丽的表演。


另外在影片中范冰冰所呈现的李雪莲这个角色几乎都在神游状态,肢体动作笨拙,眼神迷离飘忽,愣是把一位固执己见的妇女演成了精神病者。对白一口生硬的河北话首先让人想到这是外来的媳妇熬成了婆,虽然形象融入了,但是语言仍是半生半熟,有点弄巧成拙。不过唯一值得称道的是那次仅有几秒钟的床戏她才算找对了路数。


一位成功成熟的演员,扎实的演技是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有关系,不是靠着一张满天广告的脸蛋与到处蹭红地毯就把角色给撑起来。如果这次有,也仅仅是个农村妇女的骨架,完成没有乡村气息的血肉与灵魂。


再来说说剧本的问题,刘振云的原著小说很值得阅读,把读者带入感强,语言亲民化。但是把小说改编成立体的影像就有点困难,而且有些作品注定就不适合拍成电影。《我是刘跃进》与《一句顶一万句》就是这样的作品,小说的语言都很棒,但是拍成电影真的很烂,如果拍成小场合的话剧会比较合适。这也许就是小说与电影的区别,小说可以有千万种让读者去想象思考,但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固定的,导演和编剧稍有点不慎就会马失前蹄。而冯小刚与刘振云便犯了个不可避免的错误,两人都把自己最不拿手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刘振云在原小说中注重表现的是黑色幽默,而在电影中只能用几句台词来展现,相反冯小刚擅长得是贫嘴幽默,而在影片中这种对白几乎成了智障般的思想交流。


不得不说王朔的小市民剧本更适合冯导,至于农村题材真有点文人耍刀,贻笑大方。


关于影片的表现形式上只能用讥讽来形容了,自以为聪明牛逼的冯导用独特的圆角来全程跟拍,本来想让整体观众有种偷窥感,但这种拍摄手法却开了一个不好的头。电影的拍摄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但是后期处理成这样,完全不顾观众的观影感受。圆形遮罩画面,而‘圆’会让人感觉和现实有一定距离。冯小刚之前坦承自己决定拍圆是受到加拿大导演哈维尔多兰的启发:“我看了他拍的《妈咪》,他已经把电影拍成了方的,所以我不能拍方的。我就想他拍方的,那我会有垃圾跟风导演拍圆的,其实没有什么深奥的,就觉得好玩、想干点出格的事。”中国人最喜欢模仿,这并不是创新,过后估计肯定又会有不计其数的国产怪异奇特的几何图形视角出来,方的圆的勉强能接受,来个梯形,棱形,三角形,五角形等。总之导演们都有理由,岁数大了,想尝试点别的。冯导,你作为导演舒服了,但是观众呢,可否考虑到观众的感觉,而且是在中国特色的3D大荧幕下。就好像我们出钱去找小姐,小姐光顾着自己舒服了,我们倒难受的不行,最后还没有职业道德地催促我们快点,出门别忘给个好评。


电影镜头无论是方圆最终都成为不了主流,只能兴起一时的话题,但是过后人们谈论最多的也只是这部电影是方的或者是圆的,至于电影本身讲得是什么,我想大多人会忘记。所以这种耍小聪明的技巧还是不要为好,把心思放在质量上面比什么强,请让电影回归电影,让观众回归正常。


关于影片内涵还未公映时就有人吹嘘说影片是“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笑声中带出泪。现在想想真不知道他说这话时是否摸了摸自己的良心,冯氏喜剧真的是这样吗?笑完之后我们该记住什么?该遗忘什么?影片虽然有豪华的演出阵容,情色幽默的基调却统统成为了批判路上的炮灰。关于上访的政治敏感题材决定了思想内涵和批判现实精神,这不是一部现代官场现形录,主题通过黑色幽默偏离了主线成为了一部刁民上访实录。


本人觉得这部电影一点也不好笑,他把本该严肃与沉重的农村悲剧题材无限地缩小,以至于让观众只记得了范冰冰的容颜,忽略掉了本身的批判。关于中国某类特殊群体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小说中,电影中感受到三种共识的思想境界,一种是现实中我们对待李雪莲这类上访人是不会同情的,甚至都会说给她戴上神精病的帽子,我们绝不会接受这类人。第二种是小说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以艺术化处理,让主角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我们稍稍能接受了,仅仅是对小说对官僚化的嘲笑多了点笑料而已。第三种是电影立体化处理,把李雪莲这个人物实实在在地放在了我们面前,而事件与过程还是一个样子,但是却是冷幽默十足了,配角全成了亮点,主角削弱了。在这一层面上使观众完全接受了这个人物与事实。其实本质上是骗了广大观众,那些所谓的“悲情”与“不幸”在现实中我们已是鄙夷不屑的。而中国大陆的第六代导演依然有这样的通病,目光触及底层,并不是关心与关注,注重了作品的艺术性,而忽略了现实,但这样的中国农村题材很容易在国际拿个奖项。估计这一点冯导应该有点私心,拍了这些年电影,国外的正儿八经的奖基本上没拿过。


这次冯导马失前蹄归其原因无怪乎是碰了不该碰的题材,用了不该用的主演,犯了第五代导演一部不如一部的通病。冯小刚代表了小市民与中产阶层,周星驰则是小人物,乡村喜剧荒诞题材拍摄最好的电影当属《树先生》,因为它通过小人物的在夹缝中求生存,更是反映了赤裸裸的现实与血淋淋的无奈。论其黑色幽默不如《我不是王毛》好看。


很多吃瓜群众说这已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底线了,但事实上冯导只是触及了原著小说的五分之一。如果冯导真想为了电影艺术和自己的梦想,不仿学习一下蒌烨、贾樟柯、李玉等人,老子拍完片完全没有把大陆审查制度放在眼里,直接奔走国际舞台,谁也别想阉割我思想的彻底表达。不过有生之年胆小怕事的冯导怕是达不到那个高度了。


最后还是奉劝冯导一句,还是把精力放在你的都市轻喜剧的一亩三分地上吧,别努力证明自己有多努力,也别以为在国外拿了些不入流的电影奖,就感觉自己走向国际了,十万八千里的欧洲三大奖之路你才刚刚迈出半步,死了这条心吧。


当然了,在今年的国产整体烂片中,本片应该是毫无疑问地会进入十佳电影里面。由次可见今年其他几百部国产片都烂到什么程度了。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ea0f30102wuaf.html

 7 ) 范冰冰这次不是范冰冰,是李雪莲

这部电影一上映有很多争议,看了一下多是冯小刚导演与王健林、王思聪之间的,与电影本身倒是无关。导演是导演,电影是电影。导演在现实生活中引发的争议,跟电影没有关系。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基于对刘震云的信任。我挺喜欢刘震云的小说,他对于民间小人物的书写,很有意思。《我不是潘金莲》,从“民间女子告状”切入,这一场好戏应该很好看。

说实话李雪莲这个人物,如果在现实中让我碰到,我会犯怵。“事情不是这个事情,理也不是这个理。”她反复说出的这句话,是电影的驱动力,结果既荒诞可笑又悲凉深重。这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是李雪莲陷入其中的那个世界,她认定的“理”是基于民间百姓的日常情理,决定着她生活的价值和看问题的视角,她不明白离婚弄假成真,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却为何无人能为她伸张正义,她死活都不明白;另一个,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现代社会”建构的法理体系与官僚体制,任何人事纠纷都依据法律来进行处理,所以王公道当然会判决李雪丽告她前夫结果为输,这是个“正确的判决”,却导致一连串的后果,从王公道一直到上面的各级官员,也死活都不明白。

电影的张力就在于此:李雪莲的“理”与现代社会的“理”是相冲突的,两者绞在一起,戏剧性就出来了:李雪莲以一己之力,扳倒了一众官员,而后者对她毫无办法。但对李雪莲来说,却毫无成就感,因为她要的就是从“我们是假离婚”到“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无人能帮她解决。十几年来,她一遍又一遍地“犯轴”上访,自己整个生命动力都寄托于此,而她因此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电影结束前,那个因为李雪莲被罢免的县长,一脸风尘地坐在她对面,告诉自己现在回老家做点小生意,看到那时我也不免对他有同情之心——他的一生就因为这个女人而改变,想想真是又荒诞又悲凉。

电影让我感觉新鲜的,就是这些官员的形象。从王公道一直往上走,到县长,到市长,到省长,再到中央首长,各个演员拿捏得很是到位。首长那一场戏,从开始说只是来听听,到后面震怒发飙,演员那个分寸感真是好,真是栩栩如生。在这个体系之中,底层官员与中层官员的焦虑与惶恐,都来源于“官位不保”,李雪莲无意之中拿住了这个“命门”,从而把他们搅得寝食难安。电影中官员很多“笑点”,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呈现出来,会有他们的“形势所迫”带来的荒诞感。这个分寸,其实比较难拿捏的,这点冯小刚处理得当。

回到李雪莲这个人物,我认为这是范冰冰到目前的演员生涯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最直观的感受是:看电影时,我忘记这是范冰冰了,这就是李雪莲。偶像演员常碰到的瓶颈是:观众知道这是偶像本人在演戏,但是对偶像饰演的角色没有任何认同感。李雪莲这个人物是“轴”的,她的迷惘痛苦悲伤,都源于此。范冰冰吃透了这个人物,她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神态、脸部的表情,都是李雪莲这个人物的。当她得知前夫车祸遇难,那个难以置信又悲痛欲绝的神情,范冰冰表演得很有层次感,细腻动人,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构图方式,圆镜头是在李雪莲老家,方镜头是在北京,最后宽镜头是万事皆休之后,我觉得与叙事的内容很贴合。不得不说,每一帧镜头都是一副好画,这在以前的观影经验里真是少见这样考究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2016年我观影里的前三名。

 8 ) 鸡贼的冯小刚

被影评人忽悠称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去看#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恰恰这部是我最不喜欢的冯小刚的作品,如果以前小钢炮还有家国情怀还有悲天悯民那么这部则彻彻底底透露着冯小刚鸡贼和矫情!
       这个李雪莲用北京话说就是忒鸡贼,为生二胎与丈夫钻法律空子,又占公家房子又假离婚,本身就不对!结果假戏真做把自己给折里头了,自己委屈一遍遍上访喊冤,因此一连串官员受牵连!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因李雪莲事件被罢免的官是否真的渎职,李雪莲的上访闹剧是否值得同情抑或值得效仿?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小钢炮是想证明仅仅因为个妇女上访就被罢职的官员冤枉还是想说像潘金莲这样的鸡贼的妇道人家就该严管呢?最后张嘉译一通高光伟正的台词真是雪上加霜,贴脸贴的这么近就不怕被踢着!
        对了,作为老百姓最不想看的就是说教,天天在单位假来假去的已经够烦的了,就不要再在电影里听这些嘴里永远冠冕堂皇领导的屁话,可惜小钢炮为了讽刺而讽刺把这些说教戏弄得太撑太满!因此成为大段尿点!
       
       很好的题材被肢解成个人心性狭隘的作品,可惜了那一众演技了得的男演员!为他们集体喝彩,没有他们演技的支撑电影简直惨不忍睹,而且由于这些男演员实在是演得太好了,以至于我坚定的认为,像李雪莲这样的胡搅蛮缠、不知好歹、鸡贼作妇就应该严管,否则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话说我是看完电影才从微薄上知道,在与电影院首日放映潘金莲的同时,小钢炮也在微博上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恶炒的烂戏。隔应人啊,冯导,您那篇文章通篇婊里婊气、前倨后恭、明着献媚求多加排片暗着贬低、揶损同公司的叶宁实在令人作呕,您是怎么落笔的啊?您好歹也是六爷,也是位爷,干嘛这么跌份儿,扮成现实版的潘金莲贱巴嗖嗖、低声下气的讨人家万达的骂?冯导,咱好歹也算大导演,也是金马影帝,为了钱,咱不能脸不要了咱连节操都丢了吧?你认为王健林欺负你了,咱挺直腰板,咱痛快淋漓骂过去又能怎样,骂他:“你Y万达有病吧,这钱不赚脑子进屎了吧你,麻利得给爷加排片,亏不了你的,毛主席保证!”您有这样的硬气话儿,我给您竖大拇哥,敬您是条汉子!现在弄得又当有立的,一如李雪莲附体,简直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缺智商全网嘲,就为俩钱儿?值得吗?也是,要不你怎么那么理解李雪莲呢,敢情这是在让戏中人代他发言呢!也是,六爷只能存活在戏中,小钢炮在现实中不过就是个老炮儿而已!

        就说冯小刚鸡贼嘛,想着弄个政治擦边的题材讽刺一下官场,弄个有争议的女演员炒作一下热度,弄个武汉华中师大拒绝戏子通稿卖一下惨,一众吸引人眼球的手法,真是为了票房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呢?虽然很多人讨厌官场那些推诿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做法,但更讨厌小钢炮功夫在戏外的德行!别说什么观众看不懂,观众不理解导演,谁比谁傻10分钟呢?说白了就是观众不爱看,不知是不是冯导叙事节奏有待商榷,不能因为讽刺官场迂腐就把观众给看跑了,还是讽刺没踩到观众的G点,反正就是这片子看着不带劲儿啊!再说观众懂与喜欢是两回事儿,天天在办公室就上演着真实版干嘛下班后去电影院还看个加强版呢?今年湄公河的大卖充分说明观众此时需要的是正能量的东西通通气扬扬眉,他那些阴阳怪气、含沙射影的东西生错时间了,早几年像黄建新《背靠背 脸对脸》系列就更能让观众接受。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官场现形早就见怪不怪了!所以,只能怪他市场预测不准,我不是潘金莲生不逢时!还有他特意挑了这么一个有争议题材拍电影,窥奖之心堂而皇之,有野心不是坏事,可把戏外弄得比戏内还精彩,心思都用在这方面了就显得很low!
        
          
       好了,说回电影本身,方圆的画面还有配乐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尤其是圆镜下的婺源张张美得像幅工笔山水画,透着灵动飘逸!但圆形的构图明显限制了演员表演的空间,近景很少,面部表情就不够细致,而且为了迁就圆形构图人物就真成了摆设!圆形构图不是不可以尝试,可能这种电影不太适合吧!

       另外,范爷演的极其认真用力,以至于在一众演技生动的男演员面前显得非常突兀!

       
        最后郑重宣布,千万千万不要相信那些什么所谓的影评人,尤其提防冯小刚电影的水军!切记切记!

----------------
提几个个人觉得演得棒的
1、张译,这个没办法,从士兵突击就开始喜欢他,后面的《亲爱的》、《追踪者也》也是为他去电影院支持票房的。谁关心他是几番,有他的电影就看,保证不亏!贾聪明,不到十分钟的戏,有他的镜头我眼睛就没离开过他,尤其是范爷在北京农贸市场知道前夫去世后那场戏,张译不过在画面的右上方,从始至终他几乎没有台词,但贾聪明那一脸的不耐烦和嫌弃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情绪,以至于我都没功夫看范爷!
2、赵毅,那个在酒桌上痛饮,为领导挡上访群众,工作中小心翼翼的公安局长,我觉得他在电影前半段演得是最棒的男演员!
3、范伟,好吧,我电影里笑得最开心的就是他对范爷说,反正你也是上吊,不如去我对家那片果园里上吊吧!哈哈哈!实在人啊!
4、所有的官场演员张嘉译、于和伟等等,你们都棒!

 短评

比黄建新当年那些片子冲击力小不少。大领导没问题,制度没问题,对权力系统之恶没啥触碰。蠢的是底下的官员,群众上访从根上来说也是无理取闹,拦截上访群众的警察形象也很正面。有这个内核,弄再花哨的形式也无济于事。政治片的内在深度与官员级别高低没啥关系,背靠背脸对脸说的就是小衙门的事。

6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冯导说:“找公认的演得好的女演员来演,得奖了,跟我有关系吗?我要是找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不行的,在我的指导下演了,得了奖了,那就跟我有关系了嘛!”画面真美。

8分钟前
  • 辰曦子
  • 推荐

刘震云在巴黎拉丁区独立小影院的首映上玩笑说这片拿那么多奖全靠他写得好并欢迎现场观众观影后顺便购买一本法语版原著。我没买但觉得他可能不是在开玩笑。

1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告状,就是离开亲人,和仇人在一起” 电影里所有北京的镜头都是方的,其他地方的镜头都是圆的,导演解释是因为北京是代表着权利和规则的地方。片尾范冰冰站在镜头前的沧桑意犹未尽…“而今已成昨日事,花如她她似花”

12分钟前
  • 奥特曼
  • 力荐

在圆圈内做出了聪明的表达,李雪莲是圆圈内的中轴线,她的轴是认死理儿,是所谓气节;圆是个皮球,踢出了官场现形记;圆又是扇面,让片子变得更具古典韵味;画幅的切换,构成了真正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第一个从圆变方的转变太牛掰了。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女版的《天下无贼》,用偏执自私的情感撩拨无知的G点。女主要求法律保护感情,主张的内容既不合法,程序也不合法。拦轿喊冤和青天大老爷的封建时代平反标配轻松缴械现代法制法规,又一出从权不从法的苦情戏。为一己之私非法破坏正常秩序,这叫无法无天闹gm。

1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范冰冰生硬的演技和蹩脚的方言 在众多实力派配角面前显得特别尴尬

21分钟前
  • JHD
  • 很差

一如既往的自作聪明,坚持不懈的自以为是。为了讽刺刻意钻牛角尖,为了表现刻意小题大做,不合情也不合法。圆形幕幅最大限度缩小画面的可视面积,再配合大量中远景镜头,故意让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脸和面部表情,忽略掉演技,这倒是很巧妙!

2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圆方镜头,导演说灵感来自多兰《妈咪》,异常微妙,非但不觉炫技,反而十分贴切。画幅都不算什么了,绝佳群演,刘桦冰冰关于“杀人和干那事”的神对话,拐弯镇,喝茶,贾聪明,不要自残,我很被动,去那棵树…一出喜剧版《秋菊打官司》,近十年最好的冯小刚导演电影。看的非龙标版,要能过审就腻害了

2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多伦多电影节没有龙标就敢来参赛,在场的学生提了疑问还被冯小刚讽刺只有中国的学生这么问,进口片只有撤档再定档从来没有换挡一说,你姨在怕什么&范冰冰演技无比尴尬,为了避免她的符号式演技,冯小刚没有给近景,私以为他只是拿范冰冰当做他炫技的工具而已&给美美的空境和一帮演技派两星。

26分钟前
  • 姬长安
  • 较差

范冰冰太努力了。為了演好一個湖北還是安徽人,她說話加了東北口音北京口音山東口音四川口音湖南口音,最後聽來是大舌頭普通話,為她提名了金馬獎。電影前半著急後半不著急,讓我著急。

30分钟前
  • sean cheung
  • 还行

对拦车、截访之类的表现,充分满足了老百姓(有关部门)对青天大老爷、善解民心老干部的CCTV幻想。是比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高了不少,电影感最强的一次。范冰冰也进步了,从砸酒瓶进化到丢暖壶。最后,裸替这种事情,我是不愿意接受的。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三星半,在冯小刚这几年的电影里,算最好的一部的了,之前几个真的没法看。形式上的圆与方,更多是做出距离感,一方面可能是导演所谓的写意,更多的,我倒是觉得为了安全感,去远离写实。毕竟这个话题还是稍微有些敏感,官僚主义,层层推诿,怕事躲事,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虽有遗憾,但还是挺难得的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真的不如找闫妮演吧

3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剧情四星。但是圆镜视角加上婺源的风景整个非常有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感觉,看得实在太舒服了。。难怪作为今年TIFF special presentation的开幕电影。范爷美爆,再往上加一星。

43分钟前
  • 叶子
  • 力荐

很失望,把一个讽刺又荒诞的故事,讲得精致直白无深度,禁不起回味和揣度,冯小刚是名导但不是大师,偶尔的几句俏皮话,与故作深沉的基调格格不入,范冰冰用这两个小时证明影后不等于好演员,配角撑起半边天,比起一众正常发挥的演技派,大鹏和李宗翰的表演让人惊喜

46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本子有点笨拙,同时也算聪明。一件事,说的不是这件事,成了另一件事,就这么绕出语言的魅力。天朝能拍这事,反正也没谁了,没人能跟他比,根本就没有可比的对象,拍了就是胜利,而且还这么上了。惊不惊喜不重要,反正让人足够的佩服。不过这样的完成度,搁在今年的糟糕大环境下,就坐等横扫金马了。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竟是部官场电影!围绕在李雪莲身边各级官员,从县长到北京的“首长”,再加上法院和警察系统,组成一幅中国官场现形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方官员在两会等敏感时期求稳定求和谐的心态和作风。有态度!演员表演认真。圆形方形构图独特优美,蕴意丰富。冯导仍能追求新手法,拍敏感题材,牛逼!四星半

4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这不是官场现形记,这只是变着花样的施政主旋律。倒是借着李雪莲的口说清楚了一件事:越想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就越不和谐。冯小刚让我想到袁世卿,恶霸不可怕,就怕艺术挂...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冰冰的演技被范伟/刘桦/张译/张嘉译随便两分钟的戏秒杀。圆形方形居然还挺喜欢的,别样美感。

55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