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

喜剧片大陆2021

主演:杨皓宇,艾丽娅,王一通,蒋奇明,盛晨晨,郭帆,龚格尔,洛翼云

导演:孔大山

 剧照

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2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3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4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5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6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3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4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5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6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7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8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5-11 20:05

详细剧情

唐志军(杨皓宇 饰)是一家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科幻杂志——《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主编。现如今的杂志社日渐式微,唐志军也终成落魄潦倒,鳏寡孤独之人。但他却依然几十年如一日的痴迷于寻找地外文明。终于有一天,他接收到了一个疑似来自宇宙深处的异常信号,于是他召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伙伴们,带着那一个困惑他终生的问题,再一次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途。

 长篇影评

 1 ) the journey to west新时代的西游记

孙一通应该是孙悟空,而且奇怪的是他住的那个村子里只有他姓孙,其他人都姓徐老唐应该就是代表唐僧。那个总是骂骂咧咧的阿姨应该是代表猪八戒。孙一通是低保户,但是他家里的电视是液晶的,应该很贵,他买不起的。。。在宇宙编辑部里那个HelloKitty娃娃,应该象征着老唐的女儿,因为它在那个陈旧的办公室里是那么突兀。老唐中途拿到了那根会变长的棍子就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啊啊啊啊啊。然后那个带红帽子的陨石猎人,像观音一样,莲花座变成了奇怪的卡通车。我不知道陨石猎人是不是外星人。电影的结尾,老唐像唐僧一样在婚礼上,在村庄里“讲经布道”。这部电影不单单讲了民科的尴尬与窘迫,进一步升华到了他们说的可能是真的,他们探求的东西可能是存在的。人存在在宇宙中的意义是什么。老唐最后一个人走进深山,真的让我很痛苦,人竟然这么孤独。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接近外星人,真的是个非常大的震撼,我觉得比很多电影拍的都要好,谢谢导演

 2 ) 《宇宙探索编辑部》辨析

文|梅雪风

1

这部电影是一曲古怪的理想主义者挽歌。

但这种理想主义并非惯常的那种能够宣之于口的理想主义,因为主人公所钟情的东西太没有用了,而且绝对荒诞不经。它甚至不像周星驰电影里的主人公,周星驰电影里的主人公再落魄奇怪,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却是大家所能感知的,无非是出人头地,以及所谓的成功。周星驰花样翻新地表现主人公在现实中的困顿甚至是不堪,最终只是为主人公的成功或者功败垂成蓄力,让观众在最后一刻情绪释放或者心生怅惘。

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外星人,于现实无益,与成功无关,只与内心的自我满足或疗愈有关。当然,也正是这种纯精神化,这种无用,才显出这种理想主义的纯粹来。它是主人公被内心某种他也无法理解的强烈情感所驱动的一团烈火,是一种从古至今的从未消散的属于全人类的孤独感,一种永不停歇的好奇心,一种认识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现实的惨淡后一种决绝的逃避。

影片花费了大篇幅来描述主人公们与这个世俗世界的格格不入。他们都是失语者,无论是主人公老唐,还是他的助手那日苏,抑或是孙一通。

他们所感兴趣的世界无法用世俗的语言去表达,同时也可能根本无人与他们对话,于是他们也就丧失了表达自己的能力。

老唐说话时总是停顿,他的脑子领先他的口太远。那日苏则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口吃,相较于他内心的丰富,他的语言乏善可陈,而孙一通,则说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有在读诗时, 他看起来正常一些。

而这个世界的噪音,也在无情地侵蚀他们的说话空间。就像编辑部外面那始终不绝的别人的乐器的噪音,总是无情地压过老唐的话语。就像老唐在阐释自己的想法时,他的声音被火车进入隧道时的噪音完全淹没。

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弃儿,在精神病院里,老唐也找不到他的听众,而孙一通的广播也无人想听,当他走向广播站时,旁边的老太太非常熟念地戴上耳塞,以免遭受他那云山雾罩的诗歌朗诵的荼毒。

影片在表现这种在现实的尴尬与错位时,用了最大的心力,也显示了影片主创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他们能发现这种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裂缝,并有着将其隐喻化的能力,最终又能不陶醉于这种能力,仍然有着将其日常化的平常心和自制力。影片处处都闪现着这样的灵光,却在表现上举重若轻。

比如老唐被卡在他的赝品宇航服里,它说的是他快被他的赝品理想窒息了。他被吊着从窗口移出来:他和他的理想成了一个无人不知的笑话。他在精神病院和成都的街头与孙悟空偶遇,他们的神情一致的疲惫和迷茫:孙悟空是他在这个世界尴尬境遇的镜像。

而整个故事本身的环境也充满着隐喻性。从物质高度发达的北京成都,到杂乱而蓬勃的乡镇,到凋蔽而怪异的农村,到被废弃的旧厂矿,再到无人问津的洞穴,这既是主人公们现实的路线,也是他们心理的风景,当他们从整个物欲世界退出之时,他们才来到他们内心的本源。

而表现这个世界物欲的最大的两个表征,是两个品牌,一个是要找编辑部做广告的阿波罗热水器,一个是矗立在户外的巨大广告牌外星人燃气灶。这些代表着我们对这个未知世界的尊敬和好奇心的神衹和符号,都成了物质世界的广告明星。它们是对这个全面物质化的一种讽刺。

当然,这种讽剌并不是义正辞严的,就像影片在表现这些人物的尴尬境遇一样。它们多少带着一种戏谑,一种漫不经心,一种并不拿自己当回事的洒脱。

这部影片并没有那种挟理想而自重的傲慢与沉重,反而有着一种捉狭似的耍机灵。影片在处理所有的情绪时,都有着一种分裂的暧昧:一边是可笑,一边是可悲,一边是兴高采烈,一边是淡淡的心酸,一边带着讽剌,一边是带着尊敬。

2

这种分裂感和矛盾性, 体现在影片的方方面面。

影片的整体风格,既像是煞有介事的电视纪录片,又像一个完全扯淡的怪谈志异。

影片里的人既像疯子,也像先知,既像白痴,又像天才,既像儿童,又像老人。就像影片里那个开着儿童乐园的小车神出鬼没的陨石猎人,他时而像个侠客,时而像个笨蛋。

影片就是要用这样一种杂糅,来扰乱我们的心神,让我们没那么安生地坐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它就是要用那些看起来互相矛盾的特质,那些明晃晃的缝隙,来让我们惯常的审美标准失效,而去接受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在剧情的设置上,也同样如此。这种矛盾,于现实世界,是主人公那捅破天的理想和他在现实中无法动弹的境况的对比。在精神世界,则是科学与诗的相遇。这也是影片中最令人意外的转折,诗的介入,让影片突然从一种土味视频的质感转向,有了一种更玄虚飘渺的哲学味道。

所谓科学,是理性思考的最高形式,所谓诗,是感性思考的最巅峰表达。物质世界,其实就是科学发展的最直接成果,而内在世界,则是诗所能发挥的地方。科学外向寻找,诗向内挖掘。

但在这部影片中,这两者突兀却又强烈地汇合了。

这两者的代言人如此不同。科学的代言人老唐连吃饭也想的是营养配比,好吃与否不再他的考量范围之内。诗的代言人孙一通则根本不在乎所谓的科学,反而是对老唐做饭的手艺无数次贬斥。但他们又如此相似,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他们都有满腔的激情与柔情无法向人诉说,他们不约而同地分别逃向的科学与诗歌,而这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无用的天书。

最终诗歌指引科学找到了答案,这答案是宇宙其实与我们人类同构,你所追求的就在你的身上,远方即是肉身,星空从来在你的身体内闪耀。

这无疑是个相当安慰人的假想,就如斯宾诺莎的上帝论:上帝从来不是任何具象的外在生命,它就是宇宙本身,而我们每一个个体就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与我们流着同样的血液,有着同样的心跳,我们就在上帝的怀抱之中,我们就是怀抱本身。

这种纯然哲学性的思辨,与影片前部琐细戏谑的现实主义强烈对撞,既让我们有一种被闪了腰的空幻感,同时又有着一种突然置身宇宙中心的壮阔。它让我们有了一种安全感,我们并不是这个无垠黑暗而冰冷宇宙中的异已分子, 我们与星空同质,整个银河都是我们的手足。

诗歌则是粘合那些现实缝隙的某种气体,它悄然而冰凉地填充了这个难解而又支离的世界碎片之间,深入到我们灵魂受伤的每一个隐秘的空洞之中。

当孙一通那西南官话所朗诵的诗歌诡异地笼罩在那片乡村之音,当麻雀真实地落满整个石狮子时,现实与灵魂真正合为一体。那些难解的和难以下咽的神秘,终于以诗的名义被真正命名。

诗,从某种程度就是一种乐观主义,它相信万物自有其规律,它们以我们不知道的绵线勾联着。它是我们与这个冷硬世界的和解,它将无意义驱出了我们灵魂的深处。

影片就这样用一种陡峭的方式整合了我们和这个看似越来越无情无趣的世界的关系,当镜头从地球缓缓拉出,整个宇宙渐渐呈现出和我们的DNA同样的构型时,一种洞穿整个宇宙真相的通透感,让人心悸。

3

正如前面所讲,影片充满了矛盾感,这种矛盾感是影片最为迷人的地方,但也是影片对于这种矛盾感的过份强调,让影片有着某种程度的造作。

影片主创显然讨厌某种文艺片的无病呻吟故作恣态,所以他们选择了看起来最没有形式感看起来也最土的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但同时它的内在又是极其精英化的,于是为了在实质上免俗,它放弃了剧情片中很多常规性的东西。

比如对于人物前史的惜字如金,影片中最为动人的父女情,被限定在极为有限的几场戏之中。对人物之间的关系, 也缺乏真正的开掘,更多地把它当成叙事之中的某种人物状态质感的调料。

比如影片中那些有趣的有意味的镜头,影片都保持着固有的冷静,绝不在此矫情地停留,甚至是生怕观众看出任何滥情的影子,所以绝不强调和详述。

比如它其实没有任何外在的戏剧冲突,所谓的杂志社濒临破产,并不能形成影片中的现实压力,也并非影片主人公大费周章去寻找外星人的原因,当然最后找到外星人也并不能解决这种现实困境,最终杂志社也关张停业。它其实只有关主人公老唐的内心,这种纯精神化的自我完成,对于很多观众而言,太过虚无飘渺,他们找不到与现实联结的更坚实的情感落点,于是也就难言满足。

影片用极简的方式来反抗庸俗,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影片剧情上从某种程度的过于简省,从剧情张力来讲,它在很多时候其实是静止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纯粹的人物状态电影,同时其实也是部表达欲过剩的电影。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影片在现实与男主人公的拉扯中,表达对这个世界理想和浪漫不再的隐诲愤怒,而后半部,则在诗歌与科幻的玄妙纠缠与对立中,表达这个世界本质高度同一的神秘与浪漫。

影片中无所不在的表达,与人物内在和剧情的单薄,造成的结果,就是一种极度失衡的关系。

而这,让影片的人物看起来更像是个符号,只不过,这是些很有趣的符号。他们的身上承担了过多的意义,于是就少了一种更悠游和丰润的质感。人物的重要性永远是大于意义的,也只有当如此时,影片所追求的那种自由而又玄妙的感觉才会真正出现。

说到这里,就想讲一讲同期的另一部电影《了不起的夜晚》,它也同样非常讲求意义,但它与《编辑部》不同,它内里其实只有剧情的复杂堆砌,却又要在片中惯性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怀,它希望这个情怀及意义为它加分。这其实也是商业片的常规套路,它不得不生硬地去勾联某种普遍的底层情绪,试图通过情感共震让大家呼略它在故事和人物层面的勉强和笨拙。

而前者,则是一种作者导演求胜心切所导致的常规僵硬,它似乎不能忍受电影在任何一刻落入常轨,于是情愿省略不足,也绝不与平常挂勾。

从这个意义来说, 青年创作者还是有一点平常心比较好,奇峰突起,必然是要有平淡做底子的,而更动人的情感波动,也需要更细腻且更复杂的人物内心作为引子。

从这两部片子对比也能看出, 有独特的世界观和美学观,影片自然会在每一帧地透露出它独特的气息,而如果没有,强行上价值,反而会让影片显出它的急功近利和廉价来。

 3 ) 在UFO大会一个大妈问我,电影是电的影子,那它的本体是什么?‍‍‍‍‍‍|一席与孔大山&王一通的快乐聊天

《宇宙探索编辑部》上映前,我们邀请导演孔大山演讲。起初他答应了,后来又拒绝。理由十分诚恳,以至于同事们都信了。
不过我们还是抓着他和王一通聊了聊。但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采访,而是一次「伪演讲」——通过采访录音、残存记忆和导演手机里的视频拼凑而成。
尽管影片本身已经自足,电影之外依然有值得记录的故事。
比如,电影中的人物在真实世界的处境,一群狂热的科学爱好者在UFO大会,摘掉“民科”的标签后,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又为何相聚于此。
电影创作本身仿佛也像一场在地球上寻找外星人的旅行,甚至与影片形成了互文。在漫长的五年里,他们寻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


01 宇宙大会

大家好,我是《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导演孔大山,很高兴接受一席的采访。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故事要从一则社会新闻讲起。‍‍‍
“山东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采访一位声称自己接触过外星人的农民,他非常认真、诚恳地告诉记者,他是如何遇到那个外星人并与之打交道的,包括用平时抓野兔的电网陷阱来捕捉这个外星人。最后,他打开家里的冰柜,给记者看了那个外星人的遗体,才发现那是一个用硅胶做的、低劣的外星人玩偶。
而且农民还说,他要保护好它的遗体,等它的外星同伴乘坐飞碟来把它接走……所有的观众或听众都会认为他是个骗子或疯子。但他本人对这件事很认真、很投入。”
我把这则新闻拿给了郭帆导演看。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是我想把新闻的感觉拍成一个伪纪录片。
‍‍‍‍‍‍‍‍‍‍‍‍‍‍‍‍‍‍‍‍‍‍‍‍‍‍‍‍
郭帆导演说,万一这个村民说的话是真的呢?你就带着这个思路去写吧。‍‍‍‍‍
为了写剧本,我决定真正接触一下这个群体。于是,我就斥700元巨资买了一张门票,参加了2018年首届星际文明探索国际论坛。‍‍
在这个大会上,我遇到了两个阿姨,她们很平常,就像刚从家乐福买完菜准备回家做饭的普通阿姨一样。但她们在很认真地讨论,怎么样去到她们的母星系,比如卯秀星和天狼星。‍‍‍‍‍‍‍‍‍‍‍‍‍‍‍‍‍‍‍‍‍‍‍‍‍‍‍‍‍‍‍‍
这是她们的对话——

“你怎么还不走啊?

“你这也是还不去吗?”

她们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故乡是那个星球,她们只是被遗落在地球的孩子。
现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他们通过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渠道,获得各种稀奇古怪的理论知识,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沿袭自他们年轻的时候那一套不可知论和气功热年代的幻想。
他们的格局非常大,经常互称“家人们”,好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但我不太敢和他们交流,可能因为做贼心虚,害怕暴露自己的身份。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语言体系也让我无法招架。‍‍‍‍‍‍‍‍‍‍‍‍‍他们说的每个字我都懂,但是放在一起就一句话也听不懂了。
会上,有个大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在一群人中间讲“本体论”,我觉得大姐真不简单,就鼓起勇气斗胆和她攀谈。
她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我说,我学电影的。‍‍‍‍‍‍‍‍‍‍‍‍‍‍‍‍‍‍‍‍‍‍‍‍‍‍
她说,哦。电影是电的影子。那它的本体是什么?‍‍‍‍‍‍
瞬间我就自惭形秽。作为一个学电影的人,之前没思考过最本体的问题。她一见面就指出了我知识上的盲区。
后来这个大姐变成了电影中的一个角色,崔大姐。
崔大姐的角色是我们设计的,但台词内容都是即兴发挥的,因为我们万万写不出来。我们对她的指令就是:崔阿姨,开机了,你开始说话吧。她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超出我们预期的。
坦白讲,刚开始我确实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来参加这个大会的。
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他们一直想要借助某种超验的东西来摆脱生活的困境。
王一通:他们好像在寻求一个外星的青天大老爷,来给自己做主。‍‍‍‍‍‍‍‍‍‍‍‍‍‍‍‍‍‍‍‍‍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确实有一些困境。‍‍‍‍‍‍

在现场,有个东北大姐被很多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着,就像电影节上一些大师的待遇。
她在当地很有名,因为给很多人治好了病。她治病的方法很特别——你给她打一个电话,她告诉你几点几分躺下,把肚皮撩起来,就会有外星人给你治病。
‍‍‍‍‍‍‍‍‍‍‍
现场有很多人来和她道谢,说,“老师您还记得我吗,当年我父亲的病就是您治好的”。还有人来和她签名合影。‍‍‍‍‍‍‍‍‍‍
这位大师也只是淡淡地摆摆手,不要感谢我,要感谢他们。‍‍‍她指了指天的方向。
这时候,我看到一个母亲领着儿子在排队,因为据说大师曾经治好过很多有自闭症的孩子。终于轮到她了。‍‍‍‍‍‍‍‍‍‍‍‍‍‍‍‍‍‍
大师就打量了一下这个孩子,问他几岁了。当得知是12岁的时候,大师沉默了一会,摇摇头说,不行,岁数太大了。‍
我至今记得那个母亲脸上复杂的表情。她一方面还在很努力地保持着礼貌性的微笑。但是,你还是在她脸上看到了一种不知道曾经出现过多少次的失望,甚至是绝望。她又一次要面对这样一个她不愿意接受的现实。‍‍‍‍‍‍‍‍‍‍‍‍‍
而且我甚至能猜到,她可能已经带着儿子不知道奔波了多少年,去过多少地方,只是想治好这个病。可能这个UFO大会只是她无数次的其中一站,或者是尝试过无数种方法的其中一个方法。‍‍‍‍‍‍‍‍‍‍
但你知道她不会放弃,她肯定会奔向下一个有可能让她看到希望的地方。‍
就在遇到这个母亲之后,我觉得自己看待现场那群人的心态就变了,不再是猎奇,而是一种共情。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大家都是一样的。‍‍‍‍‍‍‍‍‍‍‍‍‍‍

02 陨石猎人

除了这次宇宙大会,我们还去大凉山做了六七次的场景采风。我们来到了王一通的老家,出了县城,就是云雾缭绕的峰峦叠嶂。
在这趟堪景的过程中,我们偶遇了一个宝藏,就是电影中的「陨石猎人」。
陨石猎人(中)

最开始,我们想在王一通老家找一个石雕厂,就四处打听哪有石雕厂。听说了当地有个“鲜疯子”,是石雕厂的厂长。 我们听这个外号就觉得这肯定不是一般人,就去了他家,跟他见了面。 他很热络地迎接了我们。一进门,他指着院子里的一堆黑色大石头,告诉我们这都是陨石。 他还给我们展示他的陨石手串。这个手串很神奇,放到烟上,三秒钟就能杀死里面所有尼古丁。喝酒的话,三分钟杀死里面的所有酒精。 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戴着一顶帽子,上面写着「陨石协会」。除了石雕厂老板,他还有个身份是铜矿的矿主,也曾在一个网大里演过大魔王。 他还是一个人民歌唱家,而且真的去过人民大会堂表演。他一言不合就原地唱歌,最喜欢唱意大利语的《我的太阳》。 电影里,有个人给唐志军展示冰箱里的外星人,那其实是他真实的家。

王一通:他这种个性鲜明、棱角分明的人物出现在电影里面会遇到一个问题,他不太可能会被控制住。虽然我们是一个所谓伪纪录片的形式,看上去每一幕都非常自然,没有什么表演和调度痕迹,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导演在精确控制的。所以他的出现就对拍摄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他很敏感,自尊心也非常强。被人称作“鲜疯子”,所以在生活中也是被边缘化的。他觉得我们是拿着摄影机的,也是认真听他讲话的人,所以他很看重我们对他的态度。

但其实我觉得他被叫“鲜疯子”是一种不公平的误解。刚认识他的时候,确实会觉得他经常语出惊人,每一句话都在挑战你的固有认知,甚至挑战现有的当代物理学。 但是随着对他的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内心很单纯、很善良的人,可以说是古道热肠。 他经常有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善意。比如有一场戏,他在孙一通家门口跟唐志军相遇。孙一通当时晕倒了。于是,他在念台词的时候就会特别小声,因为他觉得孙一通睡着了,自己不能吵到他。 后来有一场戏,他和唐志军又重逢了。我们在讨论他要怎么和唐志军打招呼。他又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更热情一点,应该拥抱唐志军。我和他解释不通。但是通过这些细节,你会发现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是那么可爱。 后来我们补拍,包括拍杂志的时候,我都把他叫上,他也随叫随到,拍完晚上也不跟我们吃饭,就自己走了。 很像片子里的他,后来跟唐老师偶遇,说,唐老师账我结了,保重。很潇洒,就像大侠一样的。

王一通: 像他们这么鲜明的人,你是在生活中还是很难遇到的。通常鲜明了两个月被现实打了耳光,就变得平庸下去。很少有人能坚持鲜明几十年的。

03 唐志军

唐志军并不是以某个人为原型的,但他代表了一类人,可能是精神世界还停留在特定年代的人。古往今来的文艺作品里也一直有这样的人存在,可能这样的人在文艺作品里天然具有某种美学价值,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戏剧性。我以前拍过一个短片叫《春天,老师们走了》,里面有一个老师的形象,是我父亲演的。
这个形象被我原封不动移植到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唐志军身上。我就跟美术说,你就照着这个造型去设计这个人物,包括那个眼镜的大小、款式,都按照那个去做。
在我成长过程中,身边都是唐志军这样的人。我从小生活在教师家属院,邻居们全都这种沉默寡言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世界好像也有某种趋同。我甚至觉得,只要打扮成这样的人,他们关心、思考的事情也在同一个范围。我会觉得,宇宙大会上那些人更多是像唐志军一样的人,甚至他们比唐志军更寄希望于外星人的存在来解决自己的困境。

04 孙一通

在我的生活中,孙一通这样的人并不常见。
你只能看到他的行为,但你看不到他的逻辑。你能理解唐志军和其他角色,因为他们都是人类,他们都是注定要被困在地球上的人类,其实就是我们所有人。我们终究是要一个答案的。 但是没有人能成为孙一通,所以他只能给我们一个启发。 为什么叫孙一通,可能是为了呼应《西游记》。
一开始只是姓氏上的一个对照,但是写着写着,会有更多的真的跟西游记精神内核层面的呼应。精神内核层面的呼应是,孙一通对于唐志军的启示。 比如《西游记》有一个章节,唐僧问孙悟空,我们还要走多久才能到西天灵山?孙悟空就跟他说,你这样从小走到老,从老走到小,老小千番也难还。但是,只要你心诚见性,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这其实是有某种禅宗色彩的观念。 宇宙大会上很多人更像是唐志军,他们是为了寻求某种自洽,寻找某个东西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但是孙一通这个人物,他虽然也是格格不入,但他本身并不寻求自洽,他本身就是闭合的——你们理不理解无所谓,我不在乎你们理不理解。他在用一种非常坦然的方式在生活。所以我觉得孙一通对那些寻求自洽的人来说,是有致命的吸引力的。

05 你们的生活中有孙一通吗?

我生活的环境不会有孙一通这种特别异类的存在。或者说,哪怕存在,他也一定会被排挤到最边缘的地方,你不会见到他。我的老家就像《春天,老师们走了》的构图一样,非常规整,它充满了秩序和规则。这也是为什么我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拍我的家乡,可能这是潜意识里我对这个环境的感受。
我好像没有什么叛逆期。初高中阶段,家里人就认清了现实,对我不抱过高的期望。那个时候我严重偏科,语文成绩是班里前几名,但是总成绩是班里倒数后三名。后来,我中考数学就考了5分。但是这个事我至今都耿耿于怀,我觉得是个冤案。我想,哪怕我蒙对两三个选择题,也不至于是5分吧。‍‍‍‍‍‍‍‍
画外音部分—— 王一通:可是你刚刚说这个分数的时候,脸上写满了骄傲啊。这是你的伤痕,也是你的勋章。‍‍‍‍‍‍‍‍‍‍‍‍ 孔大山:对,但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勋章。‍‍

我的高中班主任特别关照我,以至于给我在隔壁单开了一个教室,让我在那里待着,整天就一个人。‍‍‍‍‍‍‍‍‍‍‍‍‍‍‍‍‍‍‍‍‍‍‍‍ 一个人在教室的时候,我就进行自我教育,看一些喜欢的书,好多书都是在那个时候看的。‍ 我和同学们的交流也很少。因为初高中阶段,学校里也是有阶层的。学习不好的学生是没有资格和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的。所以我也不敢高攀。‍‍‍‍‍‍ 高中的时候,我还玩乐队,但是后来逐渐意识到,玩乐队考不上大学,我也没有天赋能把它变成一种职业。 当时家里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得考大学。我爸对我很宽容,他甚至帮我跟班主任请假,说他同意儿子不用来上晚自习。所以我是全班唯一一个不上晚自习的人。 当时,影视类的高考在我们那刚兴起,老师给我们传达说,这就是一个考影评的专业。 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就没有任何门槛。我语文本来就不错,看电影写个观后感就能当专业去考,太轻松了。‍‍‍‍‍‍‍‍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有意识地看电影。我就发现,电影的魅力不逊于摇滚乐,甚至更开阔一些。‍‍ 尤其是我看了很多中国独立电影之后,突然意识到,拍电影变成一个触手可及的事情,它离我很近。突然就萌生了拿起摄影机去创作的念头。生活中的这些细枝末节,原来也是可以演绎成故事的。它给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原来电影不只是讲述一种传奇。

一通的高中是什么样的? 王一通:我和他是一个阶层的。高中的时候,数学老师经常说体育老师请假了,所以要上数学课。但是我都不信。我就说,我要去看他,然后拿着球就去操场,因为我才不管老师那一套,体育课我一定要上!所以,后来基本数学就没咋学了。不过没有他那么偏科。 孔大山:毕竟是考上了西南大学 211的人。
‍‍

06 幕后

这个剧本一开始是我自己先写的,进度异常缓慢。我写完第一稿大纲之后就发给王一通了,他看了之后他就没评价。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有一天给我发微信,很认真的措辞,好像是应聘某种工作一样的措辞——他问,我能否加入你的编剧团队?我们哪有什么团队。
他有一点戏谑的成分,我也回复一个,那我肯定求之不得。
我是最近翻聊天记录才知道,在他说要一起写剧本之前,我给那个角色起的名字就叫孙一通。他甚至开玩笑说,要不要直接改成王一通。
从剧本到拍摄也经历了很多波折。比如,第一次筹备的时候,试拍当天我和美术就被困在电梯里了。
最难熬的肯定是疫情阶段。2020年1月16号开始定妆,21 号试拍,22 号看素材,跟郭帆导演开了个会,准备全剧组放假回家过年,过完年回来两周就开机了。
但是1月23号武汉宣布封城。这样就无缝衔接了。
当时整个剧组都快解散了,我甚至有一瞬间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归零了。慢慢地,我的心理建设也完成了。
这个电影不拍了,我也能接受。甚至是这辈子都不拍电影了,我也能接受了。因为写剧本之前,我就大概知道了拍这部电影之于我的意义是什么,和电影里唐志军要寻找外星人一样,就像电影里,那头驴前面挂着的胡萝卜。

07 快乐的闲聊环节

一席:以后想做什么呢?
孔大山:如果考虑现实因素的话,可能做老师挺合适的。(毕竟山东曲阜人)。
如果不考虑现实层面,那就是开个饭馆。或者大熊猫饲养员吧。‍
一席:那作为山东人,家里对你有什么期待吗?
孔大山:他们也不指望我干什么。家里都是教师或者公务员的话,哪怕他们工资只有四五千、五六千,但是他们会觉得他们是世界的主人。
所以他们对你的要求就是,你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回来考公务员、考老师。你只要能考上老师和公务员,就说明我们家庭的阶层还是很稳固,还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在他们眼里看来,导演哪还分什么独立导演、主流导演,都是“不正经”的职业,无从帮你。
他们也知道我肯定不是读书那块料。而且我有表妹,相当于替我们完成了家族的荣耀,挽住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颜面。
当时我考了电影学院研究生,他们也真的很高兴。但是比起我表妹考上人大研究生,你才知道原来还有更高层次的骄傲和真正的喜悦,就是发自心底的喜悦。
一席:一通呢,家里会有什么压力吗?
王一通:不会,我从读本科开始,他们就放弃我了。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经验已经解释不了我了,可能也因为是小地方的。
但他们还是尊重我的,做编剧、做演员,觉得还挺有意思,还挺关注的。还老问我,怎么还查不到你的消息?搜你名字还搜不到呢?
一席:王一通有什么催人写剧本的妙招?‍‍‍‍‍‍‍‍‍‍‍
王一通:我是拖延症的反面,是那种必须得快速把事情干完,不干完我就没法睡不着觉的人。我小学的时候夸张到什么地步?必须回家之前把作业写完。一放学,我在校门口的电线杆子上把作业全写完我才回家。
一到家,我必须马上开始看动画城的《大风车》,一刻都不能做作业,为了看这个必须这样。

一些工作照

策划、采访| 通通star 高意超
导演、剪辑| star
摄影|star大凯
设计 |49

 4 ) 我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

看完好几天了,讨厌这部电影的情绪有平复一些,但还是有一股很不爽的气一直淤积在心头,每天都翻影评,跟我吵过架的几波人可能都不关注这电影了,我还在这盯着,也没等到觉得写的很好的影评,就决定还是自己完整整理一下为什么我如此不喜欢这部电影

一、我不喜欢唐志军是一个全职的民科

这可能初看有点难理解,我要详细解释一下

这句话的2个关键词,一个是全职,一个是民科

先说说全职

唐志军表面上是一个杂志主编,实际上和红帽子大胡子一样是一个全职的民科。整个编辑部有一种小孩过家家的儿戏感,这也是年轻导演的通病,他们自己都没怎么上过班,却要尝试拍出一个一边和现实对抗,一边坚持30年对世界保持幻想的人,最后就凭借想象设计出了一个“癫狂、偏执、自言自语、贫穷”的唐志军。

唐志军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来自于经济困难

暖气费、交通费、份子钱

在编剧眼里,仰望星空和钱是冲突的,钱这么“俗”的东西,怎么能跟这样“纯粹”的人摆在一块呢,钱都是骗子公司阿波罗才该有的

编剧从来没想过“唐志军”们的物质生活和梦想是可以兼容的,可以不冲突的,唐志军这些困难归根结底就在于他是“全职”在做民科,他的困难去富士康打打工,或者去送外卖就能解决了,怎么了,去这些地方打工阻碍你幻想了?阻碍你追寻外星人了?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编剧有没有想过,坚持30年保持幻想所要面临的困难中,钱是最简单的一项

孤独、异类感、寻求认同、自我怀疑、来自实用主义的侵蚀、坚持本身的意义

对于孤独,唐志军有他的那日苏;对于异类感,有他的秦彩蓉和念叨太极阴阳的大姐;寻求认同和自我怀疑在偏执的唐志军身上那是完全没有;活在过家家生活里更不会考虑什么实用和坚不坚持

事实上大多数年纪不小还保持幻想的人都是一边过着自己艰难的人生同时在小小内心维持着好奇心的空间,唐志军这种过家家式的生活让我有感到被侮辱和被激怒到

再说说民科

唐志军满嘴都是科学,宇宙余晖,可实际上确丝毫不尊重科学

资料引用要引用NASA的,结果身边接触要么是那日苏、晓晓这类“不懂但觉得他说的对”的盲从者,要么就是大胡子这种和他同类的迷信者

有人会反对说“科学就一定是对的吗?没听说过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你根本就没看懂‘数学太确定了’你就在这瞎BB”!

可你别忘记这句话里的尽头2个字么,你这并不是走到了尽头,你这是拐个弯自造了一套逻辑。科学当然不一定是对的,科学的进步都是通过异见来推动的,但能推动进步的异见一定是经的起多角度辩证的,一定是讲逻辑讲因果的,哪怕哈利波特里的咒语,都要经过一套严谨仔细的体系设计。而这部剧里所有的情节和设计都经不起推敲和辩证的去看,这就是民科最喜欢干的,根本什么都不懂,然后在一些宏大命题上自我YY,并形成一套🐶屁不通的概念。我这几天看评论有很多人说“我和花520买骨头的唐志军有什么区别”这种被愚弄的感觉就来自于民科自我YY产生的那种🐶屁不通

而针对于“数学太确定了”我很喜欢今敏导演的《红辣椒》中一段对科学的讨论

“梦正在发抖,因为科学而被剥夺安居之所,在无人性的现实世界,唯一残存的人性的隐居之所,那就是梦,那个游行队伍是被现实追逼的难民”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确实是在讨论一些前所未有的议题,人类经历了迷茫未知的几千几万年后,发现了科学这样一个似乎是万能解药的东西,科学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似乎能解决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所以科学越来越像宗教。

可科学发展到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后,可能会有很多人和今敏一样意识到,科学似乎并没有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的政治制度似乎已经到了没法再进步的集体摆烂状态了,全世界人的精神状态也从未如此糟糕, 现代人每年有大约80万人死于自杀,而古希腊时期,整个雅典城也才3,4十万人,我这里提古希腊是为了与那时候的人“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的精神状态做对比

所以今敏认为,现代人可以逃离这个科学和理性组成的残忍的现实的唯一避难所就是梦境。今敏描绘的梦境里人们放下一切现实压迫肆意释放被压迫的欲望,那画面何其震撼,引发的思考何其深刻。而相比之下这个电影的“我不喜欢数学的确定性”我寻思也没发现你语文有多好

总之,我可以理解导演编剧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含义,但很显然,能力不够,他们通过这样一个“全职的民科”来表达,我既无法移情(因为我不是这样的民科)也为群众的共鸣感到愤怒,有种思想启蒙这么些年都白启蒙了的感觉

二、我不喜欢电影抄袭了如此多经典电影的表象元素,确没有提取出一个精神内核

这部电影抄袭缝合了多少元素我只列举一些我所知道的:

唐志军名称:唐僧

孙一通名称:孙悟空

一行四人:西游记师徒四人

英文名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英文名

孙一通头顶顶个锅:堂吉诃德的金头盔+气功热

520块的外星人:新闻

唐志军骑驴:堂吉诃德骑士精神

那日苏:堂吉诃德的桑丘

会变大的骨头:金箍棒+2001太空漫游猩猩抓的大腿骨

森林里的飞碟太空舱:环形物语的森林太空舱

我很直接的说这些全都是属于抄袭的范畴,别拿什么借鉴或者致敬当遮羞布。

这里要先说一下创作灵感与抄袭界定我的思考

首先,确实没有什么创作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任何作者说自己没有学习任何其他作品都是扯犊子,因为人类的创作本质就是联想、发散、思考、构建,但关键是怎么来做这些联想和最后的构建。这个导演编剧采用了最低级的一种:拿取表象。上面列举的这些点,基本上都是很直接的将这些元素挪用过来,可问题出在了,它所抄袭的这些伟大的作品,每个都有自己深刻的思考,所有这些表象元素都是为了和内在的精神相吻合。

这种直接拿来用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缝合怪,里面的概念和精神内核全都是混乱的:抄了堂吉诃德,可堂吉诃德是基于骑士精神的叙事,你跟骑士精神有半毛钱关系吗?唐志军丢下被狗咬的秦彩蓉,他也配自称“中国的堂吉诃德”?导演这种碰瓷我只觉得丢脸

三、我不喜欢它用天马行空的海报给了我一个如此现实糟糕的2小时

我会进影院看这部电影,50%是被那些专业影评人给骗了,50%是被海报给骗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因为这个海报,看的全过程中一直都在期待导演给我展开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

我等啊等,等了30分钟

我寻思出了城到了地方总该开始幻想了吧,结果给我来个520的大腿骨

到了事发地我寻思总该开始幻想了吧?结果给我一个新条件:麻雀落满石狮子

好!那我继续等!等啊等,电影都过大半了,终于等来了麻雀落满石狮子,总该总该总该开始幻想了吧?

孙一通那几个镜头,特别是打破第四面墙,我真以为要开始什么了

结果,开始越野公路片了

好,那你就去找吧,我等你找到,等啊等,我一看时间不对啊,怎么都快片尾了

怎么回事啊!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什么莫名其妙的野外婚纱照桥段!

终于!在那个废弃矿厂感应到异常了!幻想世界该来了吧!!!???

秦彩蓉被狗咬了…………

我一看时间,已经感觉到被诈骗了

最后我等到结局的麻雀飞升时,已经麻了,心情毫无波澜

你们仔细寻思一下,这整个过程是在做什么?

对一个热爱幻想的我来说,这不就是在PUA啊

我都来看电影了,我要你反复不停的告诉我“外星人是不存在的”“放弃吧”

我来看电影就是来满足我的幻想的,你反复的这种PUA,在残忍的现实世界中每天都在告诉我,我需要你来说教?

这又是这部电影特别可恶的一个地方,表面上表现的自己多爱探索,实际上编剧自己在通过电影来发泄那种现实的压抑,我们都成了他的树洞

在这里我真的看不到一点天真,我看到的只有现实

四、我不喜欢很多人被情感共鸣了一点就忽略电影其他不计其数的糟糕,而疯狂“5星好评”

这点又可以细分出来多个角度,我来细数一下

1.每个角色的塑造都如此单薄:大部分配角的出场意义不明,可有可无;唐志军和那日苏非得口吃,喜欢幻想的人就得口齿不清?;女配角出场的仿佛是托关系进来刷资历的,毫无来由,莫名其妙;秦彩蓉跟着唐志军三十年了,非得啥事都歇斯底里一下

2.所谓中式科幻的出路:就是将搪瓷、加湿器、西南农村的陈旧泥泞和“科幻”概念混搭,和上面提到的“只提取表象元素,没有值得推敲的精神内核新论”是一回事,如果这样就算为中式科幻走出一条路,我建议以后中国的科幻导演直接去长沙文和友拍摄算了

3.莫名其妙的不断的跳切:这点在上面讲述期待幻想确一直没等到的过程中有展现,但是这部电影的跳切远不止如此,全片都在不断莫名其妙的跳切,很多时候给我一种编不下去了就跳切的感觉

至于很多人吐槽的镜头晃动,我倒并不觉得,我自己因为看的场次只有我一个人,我从一开始第八排中途换到第五、第四、第三排都没什么问题,这种伪纪录片形式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晃动问题和上面这些问题比起来倒显得真的没什么了

总结

这部电影从主角到配角的塑造、故事的主线、想表达的精神内核、电影拍摄和成品的质量,无处不体现着一种无序的混乱。我有一种看猴子乱敲键盘或者现有GPT水平胡编乱造缝合出来作品的感觉。电影应该是这样的吗?不该吧?我们人类这几千年都在试图从混沌中寻找秩序之美,无论是黄金分割率还是类似1645这种和弦;哪怕是暴力,人类都在《奏鸣曲》《杀死比尔》《疾速追杀》之类电影中寻找到那种电影对故事的浓缩和秩序之美;哪怕是最混乱的梦境《红辣椒》中paprika过马路都是随着音乐的节奏在快乐的跳跃。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这种混乱是一种倒退,但这种“毕业作品级”电影在非院线的视频网站上也很多,所以这部电影本身我顶多也就当看了一部烂片,真的让我又气又难受的还是这种水平的作品获得了这么高的评分,我真的在想我们的审美是不是倒退的太快了

 5 ) 唐志军实际上是精神病?过度解读一下。

看到一半时开始猜测,最后深有此感。

唐志军实际上可能是精神病,整个片子发生的故事都是在他看到医院的西游记演出后发生的幻想吗?

实际上周围的人都在陪他演戏,类似于禁闭岛中的“角色扮演”治疗法?

秦彩蓉说了唐志军女儿有抑郁症,来源主要是遗传,那么唐志军本人有抑郁症(甚至神经病)也有极大可能,但是因为全片都很荒诞,把唐志军的神经质合理化了。

关于引发我猜测的部分在最后,先来说说几个人的关系。

---------

关于同行路上的几个人的身份:

既然周围的人都在陪他演戏,那么陪同他的应该有医生或者他的好朋友或者亲属,这一点如何解释呢?

一、先来说说秦彩蓉。

秦彩蓉在眼镜店接受过采访式的问话。很明显这里她不是眼镜店的顾客,根据服装和作息猜测她应该是眼镜店的老板,旁边还有一个员工。

说明她其实有其他方式挣钱,编辑部的工作不管怎么看也挣不了几个钱。

这里她说以前跟唐志军卖望远镜,也就是他们很早就认识了,还一起做过生意,但是相信了唐的话最后没赚钱。

既然跟他没有赚钱,后来又跟他做编辑部,后期被狗咬了也说根本不是为了钱。

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什么?

大胆猜测一下:秦彩蓉实际上是唐志军前妻。

整个电影看下来,感觉秦彩蓉对唐志军的感情,根本不像同事,哪有同事拿着棍子追着同事打的,而且秦彩蓉对唐志军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总体看下来更像是爱情,像老夫妻了。离婚后还陪他这样演戏,自然不是不爱他了。

那么既然她还爱他,为什么他们要离婚?

只有一个原因:为了保护孩子。

但是她说他们的孩子死了。

所以“他们的孩子死了”是骗唐志军的,他们两的孩子根本还活着。

而他们的孩子是谁?

他们的女儿可能就是晓晓。

----------

二、晓晓

晓晓在旅途中拿出了药瓶,和唐女儿设定相符。

晓晓是全片主要角色里唯一没有给出姓氏的,只有昵称。这也是加重我怀疑的一个地方。

一个小女孩跟着陌生人一起出来很奇怪吧,那如果其中一个是她妈妈,一个是他几十年来第一次见面的爸爸,还奇怪吗?

假设上面猜测正确,晓晓从小因为家里耳濡目染,跟他爸爸一样爱上了一些ufo啊怪谈之类的。

后来他爸爸不见了,她妈妈告诉他:你爸爸被UFO抓走了。

实际上是她爸爸精神病变严重了,她妈妈不得不带着她离开,或者甚至根本没有离婚,只是把她爸送进了精神病院。

晓晓的背包被烧掉的时候,先好像很伤心,之后又好像放下了什么重负。片子里没有明说是为什么,我猜测是包里有与她爸爸有关的什么东西。

包里有什么呢?

很可能就是那本《第一期宇宙探索》。

她关于她爸爸的记忆都在那本宇宙探索里,刚见面就迫不及待拿给她爸爸看。

这么重要的东西被烧掉当然很伤心啦,但是为什么好像放下了重负呢?

因为但是现在她真的遇到自己爸爸了,和爸爸再相遇了,也就放下了。

我不太记得晓晓是否有在镜头中服药过,只看到她拿出了药品倒出来,如果没有她服药的镜头,那么这个药瓶里的药可能是她的抑郁症药,也可能是她爸爸的精神病药。

如果是唐的精神病药,那么后面唐的“幻觉”不是因为蘑菇,而是因为没吃药,药被烧掉了。

----------

三、那日苏

那日苏是唐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不聪明但是身强力壮。感觉不是医生,那么他也许是一个请来的护工。

这里没有太多关于唐是神经病的相关猜测。

--------

四、孙一通

孙一通是一个意外,他们一行人出门最初只有唐认为会发生什么,而他们真的遇到了一些奇怪的事

又或者孙只是一个请来的演员,这点不太确定。

唐志军评价说:精神病其实只是能接收到更多的信号。

那么孙一通也可能是医院另一个病人。

---------

五、医生

上面的人都不太像医生,如果有,谁是医生?

不要忘了,实际上影片有第六人。

这部片是伪纪录片的形式拍摄的。

那么镜头外的第六人很可能就是医生。

关于是否真的有第六人,体现在两次采访和一次闭眼。

一次是眼镜店采访秦彩蓉,这时候那日苏并未加入队伍,他们是在火车站会和的,所以采访者不是那日苏。

第二次采访是在孙一通家门口采访晓晓。晓晓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提到她爸爸,也许因为第六人(医生)问了这个问题。而这时候导演专门安排那日苏在帐篷里睡大觉,还动来动去吸引观众,以表示不是那日苏在采访。

日食时,孙一通家门口的闭眼叫摄影师也闭眼。

这些都确实说明了存在第六人。

按上面的分析,第六人很可能就是医生。

如果真是禁闭岛类似的设定,那么这次活动可能也是医生策划的,全部记录下来也是在寻找一种治疗方式。

或者纯粹是记录病情。

七、关于宇宙探索编辑部

个人感觉这实际上是一个病房,旁边坐在旁边念奇奇怪怪书的是其他病友,可能他们两发病内容有点关系被分到一个病房了。实际上该编辑部也只有秦彩蓉还应和他。

编辑部经常有过上过下的年轻女工作人员,可能是护士。

八、最后他是否治好了精神病

不明确,我偏向于治好了,最后在天台上讲话的横幅看不清,但是我觉得有可能是他的出院欢送仪式,宇宙探索编辑部也拆了,代表他从病房搬离了。

九、唐志军

唐志军早期就有精神病的前兆,这是因为遗传。

他对寻找外星人有非常大的执念,这可能是导致他精神病的其中之一原因。

他相信精神病其实只是能接收到更多的信号。这也和他一直在尝试接受信号相符。

在电影的时间线中,除开最后阶段,大部分时间他精神状况稳定,如果编辑部是病房,那他放着电视的家应该真的是他的家,他可以回家说明病情可控,至少有时候可控,注意他出发去寻找外星人时是从病房取出的冬季衣服。

他也接受过第六人的采访,是在他家里。他在家里吃饭,玩弄电视,甚至亲戚登门都有影像记录,也许他只有在医师的陪同下才能回家,回家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孙一通的魔法鸟,最后飞升,也许都是医生安排的视觉效果。

驴和一切非自然现象都是为了让唐相信这是真的。

这一切都是为了破除唐的执念,让他以为自己真的找到了外星人,完成他的梦想,从而治疗他的疾病。

唐是如何发病的?

唐的手机已经落后时代很多了,一个可以说明他没有钱,一个可以看出他不太需要手机。

我个人觉得他这个手机是入院时用到现在的。

而这个手机出现的重要讯息是里面有一条来自女儿的消息。

结合女儿抑郁症的情况,我觉得他是从得知女儿有抑郁症(因为自己遗传),产生自责和逃避开始病情逐渐严重的。

这也是医生需要她女儿也到场配合治疗的原因。

十、大胡子陨石猎人

这个人像极了品位低而又喜欢抢功劳的领导。

瞎说一个:

他可能是精神病院长,也就是在医院表演中,西游记演出前那位在医院K歌的人士。

十一、另一种结局

还记得秦最后对唐的放弃吗,哭的就像永别,晓晓和唐的握手也非常的呆滞。

这里我设想了另一种解读,假如上面假设的“角色扮演”治疗方法没有成功。

“角色扮演”治疗法在唐志军和其他人在禁区门前分别时就结束了,此时,唐的亲属放弃了这个治疗法。

于是医生采取了更残酷的治疗法。

新治疗法就是切除脑前额叶。

切除了脑前额叶后,患者的大脑会一团浆糊,失去冲动失去好奇心失去攻击性,神情呆滞。

是一种副作用非常大的治疗法。

想想唐在婚礼和最后出院典礼上的致辞,如果不以浪漫的眼光来看,是否有点神情呆滞,说话说不清呢?

与家人分别的禁区可能象征着手术室,胡萝卜与驴可能代表移动病床与输液瓶,黑暗的山洞象征着手术中的思维,手术中昏迷了多次,他头晕目眩,神情恍惚。直到最后,所有追寻的东西都从山洞的裂隙中飞走了,代表脑前额叶手术成功进行。

还好,他在最后一刻,见到了他的世界真理。

--------------

最后说说让我产生唐是病人怀疑的一幕戏:

1.

在唐志军去精神病院演讲后拿报酬时,右边的医生和他的对话,非常像医生询问病情。

其中还有一句很奇怪的话:你女儿的药还有吗。(大意是这个吧,其实记得不太清楚了,当时没太搞懂医生在说什么但是印象有点深。好像还问了他女儿病情有没有稳定之类的。)

这幕戏一共有四个人,从左到右分别是:

医生A,唐志军,猪八戒,医生B。

我感觉实际上是唐志军产生了错乱,实际顺序是:

医生A,猪八戒,唐志军,医生B。

因为猪八戒和医生B虽然好像在对话,但是话题完全对不上。

也没有给出医院把钱递给唐志军的镜头,唐志军点了几次钱,看上去更像要把钱给医生(开药)。

2.

如果上面这点解读正确,那么:

这幕戏的“你女儿的药还有吗。”抛出了2个其他问题。

一个是他女儿要药干什么,二个是他女儿不是死了吗,医生问这个干什么。

观众看到这里很容易就觉得医生不是在给唐志军说话,唐志军自己可能都没搞懂,但是当时在场的只有4个人。

上面的内容主要还是猜测,有的地方比较牵强,但是我没想出啥大bug,大家看个乐就好。

至于这是不是导演和编剧想的,都发散这么远了,也不重要了对吧。

毕竟这是一个献给精神病们的电影。

 6 ) 《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国科幻电影光谱的另一极

刚刚经历了《流浪地球》的狂喜,就在影院看到《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一部截然不同的本土科幻电影,实在令人振奋。

这是一场跳出人类视角,以宇宙尺度进行的哲学思考。没有硬核科技,没有大场面特效,但它直抵了科幻应该抵达的诉求与精髓:仰望星空。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部披着科幻皮的文艺片,一部「软科幻」,还有人说它「不科幻」。

这期铥铥,我们想好好聊聊为什么《宇宙探索编辑部》抵达了中国科幻电影光谱的另一极。

下文整理自铥铥科幻电波 | 各大音频平台搜索【铥铥科幻电波】可解锁完整内容
【一个彩蛋】片尾有未来局logo!网友:未来事务管理局,宇宙探索编辑部,绝美对联

严重剧透预警


01、

不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就是科幻片

一个朋友说,看完《宇宙探索编辑部》,感到中国在科幻电影不再一穷二白,终于有得聊了。

刚刚经历了《流浪地球》的狂喜,就在影院看到这样一部截然不同,甚至是处在光谱另一极的电影,实在令人振奋。

《流浪地球》之后,作为科幻从业者我们常常会感到人们对科幻电影的复杂态度:一方面觉得中国科幻真的能行,另一方面又担心它太贵了。

低成本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给这些担忧喂了一颗定心丸。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皮的文艺片」,一部「软科幻」,还有人说它根本「不科幻」。因此我们首先掰扯掰扯:科幻是什么?它是人类思考世界的产物。

1818年,玛丽·雪莱写出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时候,科幻就承担了一个重任——理性质询,质询电力、蒸汽机、生物技术等科学创造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科幻不只关于新技术,以及技术如何解决问题。

戴锦华老师总结道:科幻是一种关于可能性、 关于世界的真正的哲学思考。哲学尚且在人类现有的范畴里讨论问题,科幻却能够打破预设,叩问终极问题。

《飞向太空》被称为「科幻电影中的科幻」,正是因为它描绘了一颗人类认知无法抵达的星球,从而展示了科幻如何在现代哲学的疆界之外去思考生命、世界、人和万物。

质询技术乃至人存在的意义,是科幻在构想技术神话之外更有趣的价值。

《宇宙探索编辑部》处理的就是科幻『叩问终极意义』这一层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追寻终极意义的过程,他虽然被世俗嘲笑,可悲可怜,但他的确踏上了追寻自身和宇宙意义的西行之路,何其幸运,最后,他找到了。

02、

老唐的西游记,一次《朝闻道》式的叩问

穷困潦倒的老唐是《宇宙探索》杂志的主编,某天,他接收到了一个疑似来自宇宙深处的异常信号,于是召集伙伴们,带着那个困惑他终生的问题,踏上了去大凉山深处寻找外星文明的旅程。

老唐几十年来痴迷于寻找地外文明,其实困扰他一生的执念有两个,一个是外星人存不存在,另一个是女儿为什么自杀。

老唐求孙一通,你见到外星人了能不能帮我问一下,人在宇宙里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朝闻道》式的质询。

《朝闻道》是刘慈欣名篇,一个高等文明在地球建设了一座真理祭坛,人类抛出任何问题,高等文明都会给出答案,代价是,得到答案的人会立刻死去。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地走上祭坛,以生命换取了自己研究领域的终极真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

老唐的问题更有私人色彩,不是『宇宙的目的』,而是『人的意义』。这个问题关乎整个人类文明,也关乎每每一个个体,这一瞬间令人突然意识到,老唐很爱他的女儿。

因为此前的执着跟荒谬,老唐看似超脱于现实之外,家徒四壁,吃着白水煮面条悠悠道来「人类只需要摄取这么多营养物质,之外的东西全都是浪费」。

然而整部电影中,他对女儿的执着非常明显。

女孩晓晓是《宇宙探索》杂志的忠实读者,老唐对她竖起大拇指:你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一个好东西。

老唐既是唐僧也是堂吉诃德,好奇心是他对抗平凡生活的武器,所以他无法理解女儿的自杀——如果女儿对世界更好奇一点点,是不是就不会死?他希望从外星人那儿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好奇心是好东西』老唐一共说过两次,一次是刚遇到晓晓的时候,一次是穷途末路之时,众人散去,旅程只剩老唐一个人。

他明白自己这趟冒险连累了别人,但还是忍不住回头再去告诉那个女孩,好奇心是好的。

他不希望晓晓因为一次糟糕的旅行而放弃探索,进而变成一个嘲笑外星人的芸芸众生,认为宇宙的终极真理没有意义。

老唐身上闪烁的好奇心与理想主义光辉,科幻迷太过熟悉。韩松说,「直接以好奇心为主题的中国电影我只看到了这一部」

03、

给民科的童话

人在宇宙里的意义是什么? 这种终极关怀,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过。老唐选择了一种大家都觉得荒谬的方式,因为他对抗的东西太过巨大。

老唐是一个典型的民科,这类人8、90年代特别多,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宇宙深处,读起《飞碟探索》《奥秘》,认为人类最终的归宿在星辰之间。

某种程度上,刘慈欣、郭帆都是唐志军,但他们有正规的科学训练和研究。

很多人,比如电影里开小车的陨石猎人,抱着宇宙功德箱的农民大叔,包括老唐这样的人,他们也有看清宇宙轮廓的愿望,但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进入现代科学的门槛之内,只好去做「民间科学家」。

他们有一点科学知识,有一些科学素养,会坚持一些逻辑推理,但这些离他们想要追寻的真理太过遥远,因而在巨大落差之下显得格外荒谬。

世俗意义上,他们是被社会抛弃掉的一群人。如果人类社会是一个大机器,他们都不是标准件。

最初,很担心《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不是一部抱着猎奇心态观察弱者的片子,然而导演最终保持了善意。

在「民科」备受嘲笑的社会语境下,他给了老唐一个窥见宇宙真相的机会。语焉不详的结局不影响电影对科幻的表达,因为不管老唐找没找到宇宙真谛,他的追寻和释然是真实的。

人类社会就是有一群执着之人,他们一定要撞南墙似的撞出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可能在得到答案之前就先把自己给撞死了,但导演没有让老唐撞死。

所以这是一部给民科的童话,洗去表面的荒谬和心酸,底色尽是善良。

04、

回归科学:宇宙何以生生不息?

电影末尾,浩瀚星海中,宇宙展现出来的结构仿佛DNA双螺旋,老唐顿悟,生命的意义可能跟宇宙一样,二者是同构的。

很多科幻都在探讨宇宙是不是一个生命体。热力学第二定律称,宇宙将走向热寂。在摆脱热寂的过程中,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

薛定谔将生命的存在称为一种「负熵」,因为生命的不断涌现让宇宙变得灵活,平衡熵增,摆脱慢慢滑向死亡的命运。老唐这样鲜活、奇怪的生命,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源头。

因此《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结局不是一场「在宇宙尽头呼唤爱」式的煽情,反倒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共识。

回归现实后,老唐解散了杂志社,参加了婚礼,在台上念着写给女儿的诗,朝九晚五中偶尔抬头仰望星空。

那样子不是一个被打垮的人。

看似回归正常,放弃了某种理想,其实领悟到了更高的东西——他真的在山洞里窥见了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意义,巧的是,两者竟然是一致的。

科幻电影不一定非得承担科普的重任,或者说,不是唯一目的。

科幻可以很好玩儿,很傻,很土,神叨叨地击中你的灵魂;它可以没有一点儿科学道理,而是用文学性的比喻去阐释,生命和宇宙的多义性如同诗歌。

科幻真正的功能,终究是一种启发。

《宇宙探索编辑部》找到了一个很小的切口,将一代人的梦想与迷惘,幻化成这部影片的精神养分。那个年代,每一个人都充满活力,想要去找人生的意义,有的写诗,有的下海经商,有的练气功......

根源上,这是每一个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即好奇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让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拥有一次journey to the west,是一种比世界和平更大的祝愿。
扫码收听节目可解锁完整内容

 短评

孙一通让我出戏总觉得是拉宏桑在演…………

9分钟前
  • uily
  • 推荐

#PYIFF2021# 非常惊喜,中国科幻终于找到了另一条门路,不依靠狂轰乱炸的特效堆砌,而是回归到最为本质的人类共通情感。一个落魄的中年“民科”,执拗地追寻一个未解的答案,只是为了去疗愈心中的伤疤。诗歌的文学浪漫,数据的逻辑思维,正像是DNA相互交织的两个链条,组成了这部影片的核心,也组成了普世价值的能量。结尾镜头不断抽远,人类的情感是如此宏大,又是如此渺小,让人久久回味。伪纪录片的形式,公路喜剧的类型范式,五个段落紧凑衔接,包裹了一首稍显悲伤的组曲。看到最后我想起的竟然是《降临》的内核,所有未知通往的答案,是爱。恭喜各位主创,这就是所有公司都在苦苦寻找的发光项目。演员表演都很棒,祝爆。

1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法制快讯:各部门注意,近期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文艺与商业结合的新型犯罪模式!

18分钟前
  • reader
  • 推荐

我妈笃信地瓜餐,我爸是佛教徒,我妈吃了三年的地瓜配盐水,我爸觉得我考上学和家人没得covid是菩萨保佑,我从小学开始的家庭科普运动到今天早已宣告失败,最后也能微笑着跟着点头“反正结果是好的”。我剩多少不情愿的宽容,那也只够给荧幕上我家人的影子了,也最后就偏偏这股子不思进取的中果特色最惹人生气。你在科技日新月异面前瞠目结舌,努力把一切串联在一起,却怎么也理解不了简单且基础的逻辑,摆脱盲信就能摆脱的痛苦,你说那可是我还是只想盲信。步步为营地探索诘问,最后还是把存在主义的糊糊翻来覆去炒了第三百遍,宣告观众爱又第三百次拯救了苍生,不管你是疯子、酒鬼、弃女都能获救,你不是艺术的害群之马谁是?

23分钟前
  • 拉琴的尸体
  • 还行

依旧是男性视角讲述的故事,其一,男主角作为离异,女儿得抑郁症自杀身亡的懦弱无能的中年男子却并没有遭到社会的谴责和歧视;其二,男主角想要去成都探索外星人,社里一众成员虽说嘴上不同意,却还是会作为他忠诚的信徒,一路陪伴他,为他提供经济支撑,试问一个女性能得到像他这般的支持吗?其三,作为吸引众人泪点的女儿的去世,完成了观众对于软弱自私,仿佛还带着点理想主义者的悲歌形象的男主的理解与感动。其四,男主角最后站在山洞口,声称自己理解了宇宙的奥秘不过是“爱”,这种说法解构了之前的对于存在意义的探讨,其实不过是将与生存意义一样虚无缥缈的爱作为它的掩盖,为其蒙上了一层美好的色彩,于是观众在一片泪声中觉得自己得到了世间的爱。

25分钟前
  • 怀瑾瑜兮
  • 还行

其实形式上不需要强调伪纪录拍摄人的在场,纪实临场感的手持和采访镜头已经足够了。所以形式可以更统一(要么降低伪纪录属性,要么强化并减少配乐去掉升格),收尾段落的情感和主题拔高可以再往回收更顺一点。整体上在伪纪录形式与喜剧和科幻类型的混搭尝试上显得成熟且自信,把科幻作品的宏大概念与主题,与人类个体的私密情感经验连接到一起(类似于《星际穿越》+《登月第一人》),而影片本身看起来又如此之“小”,更显蕴藏的能量之“大”,放在国内来看是最难做也是最难得的那类电影。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强烈要求孙一通诗集出版

28分钟前
  • 梦伴
  • 推荐

#5thPYIFF#虽然有取巧的成分,但是这种对于抑郁症的表达远比那些矫情的情绪电影来得有趣深刻。道理挺简单,过程很有趣。爸爸寻找外星人的过程更是寻找女儿自杀的答案,我们探索宇宙不正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认知领域。既然在广袤的宇宙层面,人类渺小无意义,不如把目光投向彼此。

29分钟前
  • 林夕已被占用
  • 推荐

最后唐志军写了首诗送给死去的女儿,但他念不出口,他只能流泪,因为眼泪就是这首诗本身。

30分钟前
  • 干不了活
  • 推荐

有一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了很多民科。他们大多数是骗子,少部分是傻子,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偏执狂,他们身上的那种想要冲破肉身束缚的狂热和坚决的行动力,让我觉得如果他们有更好的教育,也许会是下一个开普勒。但这部电影让人知道,知识有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红巨星塌缩,编辑部解散,麻雀翔集岩石,驴子行于山涧,万物有联且有意义,都是因为人类那一点点的爱与偏执。这道理很多先贤都说过了,这个电影用恰当且幽默的方法再讲了一遍,是对中国科幻有功。

35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2021平遥#不仅是本届平遥最佳更是本年度国语最佳,爆灯喜欢的那种!只要你小时候看过UFO未解之谜,成长过程中追过十多年科幻世界,给回到未来和rick&morty打出过五星,叩问过为什么人存在于这个世界这样的傻问题,你一定会被戳得死死的。这是部科幻片吗?不,这是一部献给理想主义的浪漫赞歌,更有着最深沉的爱。当然了,还有诗意和迷茫。我在无法言说的巨大共鸣里哭得稀里哗啦。

38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被一些影评人的高度评价给诈骗到了;看来不同人对浪漫的定义非常不同,对于有些人来说“宇宙”“存在”等词以及语焉不详的现代诗歌排列组合在一起即可触发内心浪漫情结,就跟大学生会用夏天、自由、苏打、快乐with黄油相机滤镜加字加字照片来营造自觉出众的氛围感朋友圈一样。女儿的线也太刻奇,套了一个寻找外星人的噱头、还有伪纪录片的形式,镜头的设计还有手持的感觉在大荧幕上显得非常粗糙,之前很喜欢导演那个《法制未来时》的短片,结果电影有种加长版视频的感觉,还是感觉撑不起来啊……

41分钟前
  • 小小气泡熊
  • 还行

321的时候我闭眼了

44分钟前
  • 葵葵圈
  • 力荐

这是一部内核非常非常浪漫的电影。它讲的就是一个迷信科学的人最终学会了写诗。它从宇宙探索最后又回到了编辑部,最终肯定了只有艺术才能抵达科学未知的境地。作为一个学理的文科生,我尤其被这一点打动。当然,它还是一部非常当下的电影,本质上和《瞬息全宇宙》在讲同一件事:是把自己抛向无尽的虚空,还是回过头来,看看人间。这就是当下最致命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困境,是科学或曰理性发展到极致后所必然导致的虚无主义,该如何面对的问题。这部电影最终给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特别具体。而这恰恰是关键之处——答案本身是什么不重要,具体才重要。我推荐给所有正在为抽象的虚无感所困扰的人,这是一部可以结结实实给到你安慰的电影。

49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那个热评,“我和花520买骨头的唐志军有什么区别?”太高级了

54分钟前
  • 在风前
  • 还行

旁观视角,伪纪录风格,荒诞但有逻辑,特别有趣。荒诞的表象下,那个不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执拗理性可爱的人给我带来很多对人类对宇宙对人性的思索。看到终章,我更加明白了这么一件事,就是请遵循着你所热爱的事物的指引,因为那就是答案。

59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力荐

所以他姓唐,唐吉诃德的唐,唐三藏的唐。带着能伸缩的金箍棒,打退堂鼓的八戒与吃胡萝卜的白龙马,Journey to the west.

60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力荐

天真、浪漫、深情。瑞思拜!

1小时前
  • 顿河
  • 力荐

剧本写了四年,打磨得非常之好,到最后节奏也很稳,一点没泄气。这点就很不容易,不是模仿个形式就能成功,不信你们可以自己拍个试试。郭帆龚格尔在为中国重工业科幻开疆拓土的同时,还助力青年导演孔大山推出这部极低成本、几乎无特效痕迹、伪纪录片风格的轻科幻喜剧,以小博大,似乎又找回当年初看《中邪》的那种惊喜感。中国终于也有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完全以故事创意、而非靠烧钱奇观取胜的科幻片了,硬科幻软科幻、高概念低成本两开花才应该是科幻题材的未来。全程好笑的同时,最终又落到宇宙的尽头是爱,深邃、浪漫而感动,导演意图是非常清晰的。手里那根520块钱买的假外星人腿骨,越走它变得越长,一个简单的道具,就拍出一种奇妙的科幻感,喜欢类似这样的小巧思。唯一建议就是跳切剪辑用得有点多,又是手持镜头,买票尽量选后排。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这不是普通的电视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今年平遥唯一5星,浪漫主义荒诞神(经病之)作,理想主义惊奇之歌,华语软科幻类型巅峰,国产伪纪录片高光时刻,预定年度华语最佳。恰如其分的荒诞,一本正经的幽默,笑中带泪,哀而不伤。剪辑、素材太棒,细节信息量爆炸,处处有嘲讽,处处是神来之笔!“爱无法发电,但是牛粪可以发电” 三二一闭眼睁眼,当狮子身上真的落满麻雀,仿佛看到宇宙的轮廓。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